眼下正是晚稻收割的季节,以前农民会为找收割机、晒场忙碌,今年依托现代化的机械和创新的服务体系,新鲜事不断,桐乡农民农忙季节成了“闲人”。
10月28日下午,在屠甸镇荣星村举行了一个签约仪式,石泾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糜学江和5个村民组签订了农业机械化合同。将分散的160多户农民的620亩田块集约成一个“小农场”,由合作社落实机手统一收割,改变了单家独户各自收割的局面。
今年市农机服务站首创了“农场化”收割服务,确定了荣星村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其中5个条件合适的村民小组率先试点,逐步辐射带动。“每亩收少许服务费,选择技术最好的机手上阵,10天内完成机收工作。”糜学江向农民们承诺。以后,服务内容将逐步拓展到机插、机播、机植保,真正实现农民“省心、省力、省钱”。
收割完成后, 晒谷又成了农民的烦心事,收下的稻谷,从晒干到碾成米一般要10多天,不过河山镇的农民却可以在12小时内搞定。10月27日,种粮大户倪明奎带着5000公斤稻谷到王家弄村的米厂,与以前不同,这次他带的是刚割下的湿谷。工作人员把湿谷倒进两个粗粗的大桶,随着机器的运转,源源不断的热风涌进大桶,而干燥过程产生的大量灰尘被十多个布袋筒子完全收纳。“烘干后的稻谷含水量特别均匀,这也使得米质优于自然晒干的稻谷。”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王家弄村农民倪申初特别开心,以前稻谷收下后没晒场,晒在路上又容易被偷,只能分批收割,现在可解决了这个难题。
不种田照样有粮食收,听来有点天方夜谭,不过在石门镇春丽桥村50多户农户身上得到兑现。今年春丽桥村两个小组的村民将55亩土地“全程托管”给兴农粮油合作社,从买种、浸种、播种,到施肥、除虫,收割……全部由合作社代劳,农民所做的只是出让土地使用权。晚稻收割下来后,农民还能拿到相应的稻谷。合作社负责人说,如果试点工作满意,明年将进一步推广。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