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桐乡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头兵”。早在本世纪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节能减排”时,“申河”已经“尝鲜”,其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已经成为联合国在中国实施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改造的试点项目。
从小水泥到中型水泥,从机立窑到新型干法回转窑,从水泥袋装到散装化,从回收废资源用于水泥生产到利用水泥窑余热发电,从高能耗、多污染到节能、减排、环保,“申河”走得踏实而有力。凭借着勇气与智慧,“申河”实现了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型方向的转变。
从小水泥厂到行业领军者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改革开放之初桐乡的景象。那时,小水泥厂、小丝厂、小砖瓦厂、小制革厂等在桐乡纷纷兴起。然而好景不长,这些“低、小、散”的企业纷纷尝到了苦果,有的陆续“死去”,有的“半死不活”只剩一副“空壳”。这种结构单一、产业层次偏低、布局不合理、后劲不足的格局,给桐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恶果,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度跌入低谷。
“申河”,也曾经是“低、小、散”企业中的一员。1975年,河山水泥厂(“申河”的前身)成立时,所用的窑是土窑,年产量仅四五万吨。受资金、项目、效益等的制约,厂长也如走马灯一般,数易其人。
1991年,是每个“申河人”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几乎所有小水泥厂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拼活”与“等死”的博弈之间,厂长卫松根选择了前者。卫松根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投入2000万元建造了一条年产量10万吨的机立窑生产线。随着这条生产线的投入,该厂当年就创下了年产值2700万元、利税650万元的好业绩。
1995年,第二条年产10万吨的机立窑生产线开始生产。1999年,河山水泥厂更名为桐乡穗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再次投入1亿元引进了日产1000吨的干法回转窑生产线。2003年1月,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又投入1.5亿元引进日产2500吨的干法回转窑生产线。
“申河”敢于开发新项目的勇气,让它终于破茧而出,成为桐乡水泥行业的“领军者”之一。
首个与“节能减排”“触电”的水泥企业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在人们毫无“节能减排”概念的时候,“申河”已经开始想到用“节能减排”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当时,全市只剩下3家水泥企业,此时的“申河”,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市场,甚至是同样的科技含量,拿什么去竞争?他们发现,能源消耗不一样,资源消耗不一样,就带来成本不一样、效益不一样,从而产生的竞争力也就大不一样。与此同时,“申河人”发现,随着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尤其采用新型干法回转窑新技术后,水泥行业的节能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大量的中低温废气余热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减排”被企业正式提上日程。
说干就干!2003年,“申河”开始了对水泥生产线回收余热发电项目的考察、调研、设计。此时,企业的想法恰好与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和中国农业部执行的“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示范项目吻合。经过一系列的工作,“申河”幸运地列入了“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示范项目,并成为全国9家试点示范企业之一。
2004年4月,“申河”正式在日产25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上配套建设装机容量为3000千瓦的纯低温余热电站。“因为没有先例,那时大伙儿都挺紧张,2000多万元投进去,最后到底能不能成功,每个人心里都打着问号。”办公室主任章云祥说。
2005年3月25日,是纯低温余热电站建成后首次试发电的日子。公司领导、工程师、技术员、工人……数十人将控制室围了个水泄不通。技术员怀着紧张的心情打开了开关,所有人都静静地等待发电那一刻。暖管、冲转、汽轮机运转、并网、发电!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成功了,终于成功了!大家笑着、相互拥抱着庆贺胜利。这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带五级旋风预热器的回转窑余热发电,成为国内成功运行的首例。
余热发电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苦心,电厂年发电量2100万度,解决了公司生产用电的三分之一,既做到了让电与民,每年又为公司节约1300多万元(按当时的市场价每度电0.62元计算)的电费支出。同时,通过余热锅炉沉降下来的窑灰,回收用于水泥生产,没有二次污染,从而大大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由于收效良好,公司又在日产1000吨的生产线继续回收窑头窑尾废气余热用于纯低温余热发电。“听起来很抽象的循环经济,做起来实际上很简单,它使我们公司清洁生产,并实现了公司内部循环,节约资源、低排放。这‘第一口水’的味道真不错!”企业负责人表示对循环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循环经济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如和水泥一样凝聚人心
如今的“申河”,已经拥有总资产3.5亿元,年产水泥能力达110万吨、年产熟料能力达125万吨,销售收入达3.6亿元。
“申河”的领导者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水泥是散的,但如果用水和,水泥的凝聚力就会被激发,变得十分牢固。人也是一样,要团结一心,必须有一样“催化剂”。而提升企业素质,以人为本,就是“催化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职业纪律、廉政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工思想教育,无不改造人的灵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举办工艺技术、安全生产培训班,聘请高级人才,公司的整体技术结构日趋合理;争创省级文明单位,评选文明员工、文明班组、车间、科室;开展居安思危的国防教育,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无不凝聚着“踏实、屹立、探索、追求”的“申河”精神。“申河”的企业文化就像“催化剂”,使得员工团结一致,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这也是“申河”这些年员工流动率极低的原因之一。
为了凝聚人心,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将利润回馈给员工。近几年来,员工每年的收入较前一年都会增长10%左右。
所属专题:
深入开展“菊乡先锋”创先争优活动
“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