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省领导来到泰兴市新街镇高效农业园区,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了解蔬菜长势,当听说一架大棚年产1.5万公斤紫茄,收入可达到3万多元时,十分高兴。他说,要努力探索新机制,克服发展高效规模农业过程中的技术、土地、市场难题,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化、公司化、合作化的现代农业路径,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泰兴市委书记张兆江告诉笔者,泰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达6477元。站在新的高起点上,泰兴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高效农业面积达40多万亩——从生产要素的集聚看政府的作为
新街镇高效农业园区是我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大棚蔬菜1.3万亩。通过土地入股、投资合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合作形式,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互利共赢机制,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和途径。
新街镇是泰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泰兴市委把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来抓,亩收入3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4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以上。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近年来,政府为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创造了更多载体和平台,促进了泰兴的农业产业升级。该市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猪肉和猪副产品深加工,该市开发了猪胆红素、硫酸软骨素、肠衣、猪头肉、肉松等产品,年产值超8亿元。全市12家银杏加工企业,开发出银杏胶囊、银杏茶、银杏黄酮、银杏晶、银杏酒等2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值超过2亿元。
特色农业成为投资“新宠”——从农业要素的整合看机制的创新
2007年9月26日,我国首条银杏深加工酒灌装线在位于泰兴城东工业园区的江苏延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每5斤银杏可以酿造出1斤高品质的银杏酒,年可消耗银杏果500多吨。”今年45岁的江苏延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宝璋说。20多年来,他从黄桥到蒋华,从蒋华到城东工业园,身份也不断在变,从国营单位职工到股份制企业负责人到私营企业老板,但唯一没变的就是二十多年的银杏开发情结。
能人和项目的优势叠加,已成为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方向。该市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解决高效规模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去年以来,该市农业引进“三资”7.08亿元,竣工和在建项目共304个。姚王镇桑木村引进无锡客商投资5000万元,建设2700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繁育近40个品种的高档苗木。当地农民通过土地租赁,在基地打工,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
“三资”农业的快速推进,活跃了泰兴农业投入机制,新技术、新品种和能人的引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溪桥镇利用市外资本300万元,开发了4000亩脱毒马铃薯及大白葱种植基地。其他投资者看中有利形势,又投资315万元在周边新建了100个无公害蔬菜大棚,订单生产1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近万名农民直接从两大基地受益。
“三资”的引进,培养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两年中,该市新增的龙头企业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25家,1000万元以上的9家。宣堡镇引进浙江客商投资1562万元,盘活了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银杏黄酮甙,年消化银杏叶1200吨。
市场“指挥棒”下的多元合作——从农民的选择看合作的路径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一定的连片土地。由于近几年来粮食价格呈恢复性上涨,加上农业税取消和种粮补贴,土地的固定收益有所增加,土地流转相对以往比较困难。2006年7月,泰兴市在姚王镇红星村试点,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71户农户以60亩承包地入股,连片发展花卉苗木。
随后,土地股份合作社这一土地流转模式在该市推广,近年来共流转土地1.27万亩,形成了花卉苗木、大棚草莓、银(杏)桑(树)、银(杏)柿、甜玉米、冬枣等20多个高效农业基地。根思乡焦荡村村民叶红兰以前在上海做水果生意,熟悉市场行情。村里帮她以每亩600元的租赁费流转土地50亩,建起了50个草莓大棚,实行草莓西瓜间作,每亩最高年收益达1.4万元。
此外,该市还注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45%由农民专业生产经营大户带动发起,100多个农民经纪人入会成立了农产品销售协会,从收购、分类、运输到销售,分工明确。泰兴市绿色经典蔬菜展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创建了高效农业规模园区,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循环发展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