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地处长江之滨的泰兴市经济发展亮点一个接着一个:财政收入连续6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今年,该市又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48位。经济上去了,如何让百万泰兴农民分享发展的“红利”,让他们的幸福感同步增强?
“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不光是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要从群众最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泰兴市委书记张兆江说。
10亿元资金注入民生工程
近年来,泰兴市通过大力实施通达工程,全市366个村的通村路道全部实现了黑色化、硬质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但随后“路通桥不通”又成了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此,泰兴启动了“金桥工程”建设,用4年时间,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修建、改造农村险危桥600座,财政每年拿出700多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农桥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投入1.55亿元,修建、改造农村险危桥748座,平均每三天就新建、改建两座农桥。
去年,泰兴市部分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反映,该市黄桥老区尚有14个乡镇的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泰兴将长江水工程作为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民生工程之首,投入1.1亿元,实施管网延伸和供水扩容改造,明年黄桥老区60万农民将喝上干净卫生的长江水。
类似通达工程、金桥工程、长江水工程、城市污水管网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这几年已达到10多亿元。今年,该市又决定把政府新增财力投向农村,全年涉农一般预算支出将增加1.7亿元,定向用于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占新增可用财力的57.33%。
均衡教育
贫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城乡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家庭子女上不起学,上不好学,是不少农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为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近年来,泰兴市共投入近2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5万平方米,高水平实施了“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四配套工程”。撤并整合办学条件差、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率低的中小学校276所,集中师资、集中财力、集中物力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条件较好的小学和中学,使全市近80%的农家子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在硬件到位的基础上,泰兴市规定,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小学都和村小建立“教育联合体”,打破校际界限,城里教师定期按比例到村小教学,村小教师定期到城里学校培训。针对农村学校缺乏学科“领头雁”的现状,该市还采取导师引领模式,对农村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跟踪培训。该市还实施“名师课堂共享工程”,让所有农村学校都能利用网络享受优质的名师资源。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每年高考本科进线人数都达到4000人左右。
农村合作医疗
参保率超过小康标准
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人人都有好身体”是幸福泰兴的重要内涵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为了建立健全泰兴百万农民的医保体系,泰兴市在保持对黄桥老区群众补助标准不降的基础上,财政按每人5元的标准适当提高非黄桥老区群众的补助,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02万人,参保率接近100%,远远超过江苏省定全面小康85%的指标值,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全覆盖”的县(市)。
按照新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泰兴市参保农民不但可以得到最高额为3万元的住院医疗补偿,门诊小额费用也可以得到补偿。为方便农民领取医疗补偿款,该市还投入200万元开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上结报系统,看病农民凭合作医疗IC卡,可直接从医院门诊收费处拿到补偿款。
农村生态环境
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宁可发展的速度慢一点,也不能以牺牲群众的生存环境作代价。为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泰兴市启动了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工作。国家环保总局、江苏省环保厅的专家们在进行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时一致认为,泰兴市的生态示范区各项建设指标均达到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一类标准。
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泰兴市就明文规定,对新上工业项目坚持“三不批”,即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不批,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规定全市22个乡镇禁止兴办化工类企业,对已上化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达到环保要求的,全部撤并到化工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治污。去年,该市对281家化工企业逐一过堂, 对其中的190家提出整改要求,对22家化工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控仪,实行24小时监控,让蓝天碧水的画卷在泰兴大地成为现实。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