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专题 >桐乡15周年 >15年数字

科学发展 又好又快

  撤县设市十五周年以来,桐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十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十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十五年。

 
  一、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大跨越。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72.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93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10.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6234元提高到2007年的40854元,年均增长10.6%。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5373美元,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跨上五千美元新台阶,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市生产总值在全省居15位( )。财政收入突飞猛进。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1993年的2.57亿和1.11亿增加到35.15亿元和17.06亿元,分别增长13.7倍和15.4倍,年均增长20.5%和21.6%。财政支出重点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大了对和谐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加大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为10.68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62.9%,比1993年提高8.3个百分点,支出额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2.1%,快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2个百分点。

 
  二、结构趋于优化,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从1993年的16.2∶67.6∶16.2调整为7.0∶56.1∶36.9。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8.62亿元,比1993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8.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由1993年的53.1%、0.2%、44.7%和2.0%调整为2007年的41.8%、0.1%、47.2%和6.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4.3%)。粮食生产得到加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逐年减少情况下,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推行高产稳产战略,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2年以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的水平。加大了支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减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步伐。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6.77亿元,比1993年增长5.5倍,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32.76亿元,比1993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17.3%。化纤、纺织、建材和皮革皮毛四大支柱产业得到壮大,2007年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7亿、161.03亿、46.98亿和43.27亿,比1993年增长81.8倍、4.9倍、5.4倍和6.3倍。2007年拥有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94家,超1000万元工业企业714家,分别比1993年增加88家和558家。适时整顿水泥、砖瓦和缫丝等传统行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纺织、建材和皮革皮毛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为25.4%、7.4%和6.8%,分别比1993年下降23.1个、5.3个和3.3个百分点。2007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7亿元,比1999年增长14.7倍,年均增长40.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4.9%上升到15.8%,提高10.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名牌战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至2007年末,全市拥有中国名牌8个,中国驰名商标11件,国家免检产品13个,浙江名牌产品25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0件,嘉兴名牌产品48个,嘉兴市著名商标109件。工业企业通过改善管理和经营方式,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2亿元,比1993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20.5%。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2007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0.52亿元,比1993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21.7%,高于GDP增幅6.9个百分点。199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乌镇旅游资源,2001年乌镇一期景区(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掀开了我市旅游业的新篇章。至2007年底,乌镇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逾16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7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了2个全国环境优美镇、6个省级生态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保持耕地面积总体稳定,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58.12万亩,比1993年增加0.16万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水泥机立窑和压降粘土砖产能,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239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81%,能耗降幅水平在嘉兴全市居第一位。初步测算,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0956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6.98%,节能降耗水平继续排在嘉兴市前列。污染整治行动扎实开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已建成3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联网51套。2007年,果园桥水厂和崇福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2.9%,比2006年上升2.5个百分点。2007年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2.38,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良好态势。预计2007年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5%和3.6%。


  三、投资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成效明显


  1993年以来,我市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较快增长的投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3年的11.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52亿元,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8.0%,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93年的0.63亿元增加到16.91亿元,增长了26.7倍。工业生产性投入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75.12亿元,比1993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16.7%,其中设备投资占工业生产性投入的比重为57.9%,比1993年提高6.8个百分点。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2007年,全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4.02亿元,比1993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21.8%,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交通、通讯、社会公共设施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2007年末,全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5.1万千瓦,全年发电量5.17亿千瓦时。四级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174.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密度为159.3公里。200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7.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6.62万户。


  消费稳步扩大,消费结构升级。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75亿元,比1993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5.0%。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从1993年3.4%提高到2007年的11.4%,居住支出比重从13.1%提高到29.1%;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从1997年的4.9%提高到2007年的11.5%,居住支出比重从7.0%提高到7.4%。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在住房、汽车、旅游和文化娱乐上,2007年与1997年相比,居住支出增长2.3倍,旅游等文娱支出增长3.4倍,交通通讯支出增长5.2倍。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居住、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上,2007年与1993年相比,居住、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14.8和22.1倍,文教娱乐支出增长19.8倍。

 
  四、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制逐步健全,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82.1%,比1993年上升42.4个百分点,私营经济已渗透到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外的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占了桐乡经济的半壁江山。2007年,全市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达56.1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5.5%,比1993年增加18.1万人,年均增加1.3万人,比重比1993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1993年的82.1%上升到2007年的88.0%。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速发展,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推行。2000年12月桐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桐乡市投资、规划等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向集中、透明、公开的方向发展,至2007年末,行政审批中心累计受理申请74.24万件,办结74.20万件,办结率为99.9%。1993年以来涌现了一批重合同、守信用的民营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桐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连创新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0.25亿美元,其中出口13.7亿美元,出口总额是1993年的37.9倍,年均增长29.6%。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2007年,外贸企业出口额为6.48亿美元,占出口额的47.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额为7.22亿美元,占52.7%。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农副产品、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向以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基本形成以机电产品、高新材料为主的格局。2007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材料分别占出口额的10.1%和31.6%,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由1993年的68%下降为2007年的42.7%,下降25.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大幅增长,质量提高加快。十五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2275万美元,平均每年5877万美元,年均增长27.2%。合同利用外资单个项目平均规模由1993年的34.5万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488万美元,增长14.1倍。2007年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个,合同利用外资28737万美元,占全市合同额的71.1%。外资投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以企引商”、民营“嫁接”形成亮点。十五年来,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695个,合同投资总额19.5亿美元,年均增长20.5%,投资国家遍布六个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纺织、服装、化工、机械、旅游等。坚持“跳出桐乡发展桐乡”的战略思路,主动接轨上海,融入杭州都市圈,推进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参与山海协作工程,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共同发展。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平安桐乡建设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建设,使文化大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06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嘉兴五县(市)两区中居第3位,比上年提高3位。科技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是1999年开展科技调查时的29.6倍;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06年科技综合实力居浙江省第16位,比1999年上升2位,科技综合实力在嘉兴市居第一位。2007年,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分别达到730和316件,均比1999年增长10.3倍和5.1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分别为53和5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末,我市每万人口人才资源达到1267人,比上年末增加223人。15年来,我市共实施嘉兴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33个,其中国家级166个,省级969个,嘉兴市级398个;共获得嘉兴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5个,其中省级44个,嘉兴市级141个,获奖项数居嘉兴市前列。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2007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7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普通高考上线率达到91.6%。2007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学32所,比1993年减少6所,在校学生4.2万人,比1993年增长93.5%;小学34所,比1993年减少201所,在校学生5.1万人,比1993年增长13.8%。2007年末全市已建立新居民子弟学校10所,注册学生8759人,在职教职工422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1993年的1.04人增加到1.68人,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95年72.91岁提高到76.76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连续三年处于下降状态,1997年以来,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5‰以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桐乡图书馆藏书量为47.8万册,比1993年增长5.4倍,全年书刊文献外借46.8万人次,比1993年增长3.3倍。2007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及名人场馆4个,藏品1.3万件,举办各类展览43个,接待观众131.4万人次。2007年《嘉兴日报•桐乡版》出版204期,刊登各类文字稿件6300余篇,图片1500余幅。广播的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普及发展到有线电视数字化,至2007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为16.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1%,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体育事业发展加快,至年末,有6个镇(街道)创建成省级体育强镇(街道)。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

 
  深化“平安桐乡”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04-2007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5.48%、97.44%、97.44%和98.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4-2007年分别为92.3%、96.4%、94.8%和96.0%),是最具安全感的地区。切实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社会公共安全形势平稳,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四年保持“三下降”态势。

 
  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呈现新局面

 
  整体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45.8%,比200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随着一批城市防洪、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河道环境整治、卫生设施和园林绿化等生态工程的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20.84平方公里,扩大2.3倍。2007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20.5平方米,比1993年增加10.7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3.17标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平方米,比1993年增加9.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1%,比1993年提高18.5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达到75.01%,比2000年提高29.38个百分点。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供水成效显著。至2007年底城乡统一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从无到有,至2007年收集率为95.43%,无害化处理率为88.28%。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得到加快,2006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75.7%,名列全省前茅。


  七、更加关注民生,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

 
  根据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6年桐乡市全面小康实现度为75.7%,比2004年(测算初始年份)的69.6%提高6.1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74.7%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将接近77.0%的基本实现度。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29元,比1997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58元,比1993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11.7%。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36元,比1997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152元,比1993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12.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3平方米,比1997年扩大19.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居住面积85.9平方米,比1993年扩大23.02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93年的2024元增加到2007年的24868元,增长12.3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省、嘉兴平均水平,低收入阶层减少,中高收入阶层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97倍,小于全省的2.49倍,也小于嘉兴市的1.98倍。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最低收入保障、鼓励自主就业等政策措施,使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为3.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高收入家庭比重快速上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比重为46.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20%低收入家庭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2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93元,比全省平均高3969元,幅度为50.1%;与上年相比,2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7.2%,比全市的13.3%高3.9个百分点,比全省的12.4%高4.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城镇失业率稳步下降,城乡统筹就业格局初步形成。2000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1%以内,有2.4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15年来,超过1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1993年的44.1%提高到77.8%。初步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保障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98、12.9、16.11、8.4和14.87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0.26和8.83万人。大力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桐乡市合作医疗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市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跨入新的时期。2007年有49.3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5%。探索建立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社会帮扶、慈善救济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全市有城乡低保对象5189人,其中城镇606人,农村4583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612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桐乡市统计局 作者: 张永恒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最新
 
图片
 
    “流动药箱”惠及船民
    “流动药箱”惠及船民
    爱心助学
    爱心助学
    科学养兔见成效
    科学养兔见成效
    上学第一天拍张留念照
    上学第一天拍张留念照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