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石门镇殷家漾村的梨子进入盛产期,每天都有几十辆卡车运往全国各地。“今年的梨子产量高、味道好,有一个独家‘法宝’。”村党支部书记沈炳荣神秘地说。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殷家漾千亩梨园。
在梨园,记者看到9只新建的沼肥存储池,附近没有养殖场,也没有建沼气池,怎么会有沼肥存储池呢?原来是通过镇里的槽罐车,从其他地方的沼气池运来沼液,然后“存”在沼肥存储池里,想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高压泵、水枪吸取沼液直接喷洒在作物上。今年殷家漾1700多亩梨树都用上了这样的营养肥料。
“沼液有机质含量高,是化肥无法比拟的。”让梨农开心的还有这些沼液都是免费使用,在农资价格节节攀高的今天,减轻了他们不少负担。
随着我市养殖业的发展,猪粪的处理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这两年我市各地纷纷建起沼气池,实现了沼气入户,解决了农民家里的燃料问题,也缓解了养猪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但是随着农村沼气的大力发展,沼肥综合利用不理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据了解,全市现有沼气池770多只,每年产生的沼肥有6万多吨,如果沼渣直接排放到地里,并不能被土地吸收,反而造成土地板结。沼液因COD超标不允许直接排放到河里。2007年我市利用省农业厅“强农兴农”示范工程,开始了“三沼”综合利用的探索之路。
石门镇陆家庄村村民施玉林欣喜地发现,自家的两亩多晚稻长势明显优于其他农户的,植株粗壮,虫害少。施玉林指着稻田里的排水管道说:“这节水灌渠系统流出来的水可不是普通河水,而是配以适当浓度的沼液,对农作物生长可好了。”和施玉林一样,村里27户农户的300亩水稻都得到了沼液水的“润泽”。
陆家庄村有一个存栏达4000多头的生态养猪场,利用这一优势,农经部门在这里建立了“猪—沼—作物”生态农业示范点。养猪场的畜禽排泄物经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后,干粪由有机肥料厂收集进行再加工,污水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经过几个程序,进行作物综合利用后作为肥料。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一亩地只能消化10头猪产生的粪便,现在通过 “三沼”综合利用,一亩土地可以消化25头猪产生的粪便,是生态建设上的一个突破。而经过厌氧发酵、后处理池净化过滤的沼液直接排入河里也没什么问题。
看到沼肥综合利用的好处,不少种植大户也纷纷提出要建立沼肥存储池。崇福镇新桥蔬菜基地的范建良就打算8月底建立6只总容积达100多立方米的存储池,他说:“基地里的蔬菜都是绿色产品,而沼肥是最好的绿色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