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蚕乡婚俗“经蚕肚肠”
本网讯 连日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在河山镇五泾村、八泉村等进行实地调查。
河山镇是我市蚕桑生产民俗特点较为明显的重点地区,保留着许多农耕文化的原始风貌,蚕乡特色明显。“轧蚕花”就是河山农民最有代表性的蚕乡民俗活动,每年清明,河山农民戴蚕花、游含山、沾蚕气、祈丰收。“经蚕肚肠”是河山地区特有的传统婚俗,历史上凡女儿出嫁,在婚礼的第二天,一定要在“喜娘”的主持下,新郎新娘一起举行“经蚕肚肠”仪式,传说只有经历这样的仪式后,新娘在婆家养蚕才会得到“蚕花廿四分”,可惜这样能够表达蚕乡儿女愿望与祈盼的风俗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禁止了。“文革”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蚕肚肠”也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此次我市大规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河山镇第一阶段收集线索达987条,其中就有婚俗“经蚕肚肠”,并发现了2位“经蚕肚肠”的传承人,两位老人分别已达94岁和79岁高龄。“经蚕肚肠”蚕乡风情浓郁,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婚礼第二天,在男家堂屋,用四张椅子围成一圈,中间放一只栲栳,里面放着面条、蚕种纸、秤杆等物,面条象征长寿;蚕种纸象征蚕花茂盛;秤象征称心如意。由喜娘手持染红了的丝绵打成的绵线,领着新娘边绕椅子绕圈,边将红绵线缠绕于椅背之上。经,桐乡方言即“整理”的意思,作动词用,经蚕肚肠者,缫丝也。其实是一次象征性的缫丝劳动。“经蚕肚肠”主要可分为起经、收蚕肚肠、扫蚕花地、掮拷佬等四步,伴娘的唱词长达80余句,不仅较好体现了蚕乡的民风民俗,也极具音乐、舞蹈价值与民间口头文学价值。
为较好地再现“经蚕肚肠”的历史原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在全面收集项目资料的基础上,请来79岁的传人褚玲凤在市文化馆进行了一场模拟演示,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该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程的录像、录音和照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