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洲泉镇,一直是老年人从事的丝绵加工行业,现在却出现了许多外来青年的身影——
近日,洲泉镇义马村一家丝绵加工企业的10名外来青年技术骨干,接下了该企业一批出口丝绵毯制作任务。要知道,在以前,这是只有村中拉丝绵经验丰富的“奶奶级”工人才能胜任的活。
洲泉镇义马村、屈家浜村等地的丝绵加工业日益壮大,本地的一些“奶奶级”老年拉丝绵能手数量供不应求。同时,由于该行业发展对技术和产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老年妇女在精力和体力上都存在很多局限。而且,本地的许多青年纷纷到镇里务工,更造成了当地该行业工人的紧缺。
于是,大量涌入本地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加入到丝绵加工业队伍中来。据了解,目前,该镇丝绵加工企业的外来青年工人约占工人总人数的30%,打破了以往丝绵加工企业“全员本地工”的格局。
7月2日上午,走进该镇义马村的一家寝具加工企业,到处可以看见外来青年工人的身影,这些外来青年有的忙着拉丝绵,有的在对刚做好的蚕丝被作最后检验,一些外来青年还在用桐乡话和本地工人进行交流。
“我们这里总共有100多名工人,其中外来青年就有40多名。”该企业负责人说,拉丝绵的活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对技术操作也有较严格的要求,要承担出口产品的生产任务,必须要有3年至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所以,新进企业的外来工人往往要经过多年的锻炼才能“派用场”。
“新血液”加入后,一些洲泉镇的老年拉丝绵能手,承担起了传授技术的任务。义马村某丝绵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吕雪萍,本身也是一名“奶奶级”拉丝绵能手。这几年,她经常到河南、安徽和云南等地招来青年工人,然后手把手交给他们剥茧、拉丝、缝制等各道工艺技术。现在,她已培养了20多名外来技术骨干。
在洲泉镇一家丝绵加工企业已干了8年时间、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的外来女工谷彩虹现在已是企业的业务骨干,拉丝绵、缝制、产品检验等活样样拿手。现在,新进企业的外来青年,都由她负责业务培训,而且她还承担了检验车间的部分管理任务。
当地的丝绵加工企业主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外来青年力量的加入,为本地丝绵加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应建立、健全留人机制,让他们愿意长期在这里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