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否按时发放?”“单位是否在市区附近?”“企业有没有文化场所”……近日的几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许多打工者在求职时,不再单纯追求薪酬高低,更多的是考虑企业是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人性化管理措施是否完备等条件。
企业经营者过于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忽视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企业就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众多企业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招工越来越难。
“企业不是在梧桐街道啊,也没有文化场地,那我们不去……”在劳动力市场,几名安徽籍男子找工作时,得知企业地址在乡下,他们一商量,决定放弃该企业。
为什么不愿意到乡下去?听到记者的问题,几个年轻人回答得很坦然,他们打工,除了赚钱,也想拥有一些自由时间用于文化生活,比如逛街、聚会、唱歌等。在劳动力市场里,有这样想法的外来务工人员并不在少数,他们希望找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的企业上班。因为企业离市区近一些,和朋友聚会、购物、参与文化活动都会很方便。
许多务工人员对企业文化和职工权益的保障开始关注,他们往往不是被动地接受工作,而是选择在招聘会后到企业里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再决定是否留下来。来自山东的章鹏在招聘会上与一家沙发制造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后,当天下午就独自来到厂区。章鹏说:“现在找工作并不难,难在选择一份称心的工作。”章鹏认为,关键是企业尊重职工的权益,企业真正把职工当成主人,这样人性化的企业才会让人干得放心。
除了物质待遇,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应聘时还很关心企业是否能够为员工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等等。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企业职工精神文化权益”这样一个概念。他说,企业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是一个范畴和内涵都很广的概念,硬性的权益有法律权益、就业权益、保障权益等,软性的权益有文化权益、情感权益、学习权益、发展权益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有很强的单位归属感,打上深深的单位人烙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在减弱,所以,加强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维护,对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提高认识,在重视硬性权益的同时,更要重视软性的权益,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角度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