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洲泉镇湘溪村的吴宝华就挎着小篮到自家屋前的菜园里采摘蔬菜。菜园里长着茄子、洋葱、青菜等。仔细一数,1分多地里满满当当种了20种果蔬。采摘好蔬菜,吴宝华又来到屋后,给饲养的10多只小鸡喂食。这是我市农家生活的一个缩影。
说是菜园、鸡场,其实就是农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依托一家一户的小庭院,农民做足大文章。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孕育出生态农业新模式。
“农民就是靠‘农’吃饭,能利用的土地当然不能浪费。”吴宝华说自从她嫁到这里,庭院里的空地一年四季都没闲着,家里每天吃的蔬菜都不用买。湘溪村靠近集镇,很多农民都进厂上班,房前屋后的空地成了农民闲暇施展农技的舞台。
河山镇八泉村的农民同样将庭院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村主任陈越新说,农民“见缝插针”的精神,把一个本没什么特色的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八泉村石家村组不少住宅都邻田而建,房前屋后空地相对较大。七八年前,农民就在空地上种菜,种植品种主要以葱、大蒜为主,采摘下的蔬菜挑到农贸市场卖。久而久之,小贩们都知道这里的蔬菜既新鲜又便宜,纷纷跟农民“约单”。依靠“庭院经济”,农民一年少则增收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周边其他一些村民组也开始利用空地“见缝插针”种蔬菜。
“家里、田里的农产品,没有卖不掉的。”崇福镇联丰村村民老朱自家养了一些母鸡。院子里的冬枣树结果后,尝鲜者纷至沓来,从最初每公斤10元,到后来卖到了每公斤20元。
在濮院、河山一些村,庭院成了农妇们发挥才能的天地。三五成群围坐在院子里,桌上堆满了各式珠片、衣服,欢声笑语中针线在指间飞快穿梭。农妇将附近服装厂一些需要绣花、绣珠片的服装拿回家中加工,既不耽误农活,又能增加收入。
高桥镇楼下角村的顾云江却在自家庭院里搞起特种规模养殖。前院搭起许多格子屋,这是专门给獭兔住的。穿过楼房,屋后开出了水塘养殖龙虾。“獭兔的粪便经过处理后,正好成了喂养龙虾的饲料,实现循环养殖。”
相关人士认为,庭院经济表面上,带来了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变化;实际上,催生出农家院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