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范围内,屠甸镇是地势最低的一个地方。过去,每次汛期到来,许多村子都受到大水的侵扰。但日前,该镇发明设计了一种生态防洪墙,一下子就解决了以往的难题。
由于多年来地面下降的原因,屠甸镇地势最低处比上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55米左右。农民吴敏芬回忆说:“在我小时候,门前的唐方桥下可以通过堆满货物的木船,但现在,人坐在桥上,脚能直接伸到河里洗脚了。每年汛期,许多村子都积了齐膝深的水,为大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2007下半年,屠甸镇开始组织镇农经服务中心技术员,发明设计防洪设施。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了防洪墙。今年,他们又对防洪墙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出更为科学的生态防洪墙。
该镇荣星村是当地地势最低的村子。今年66岁的村民钱金荣说:“每年最怕的就是梅雨季节,1999年的‘6•30’洪灾时,村里的积水都到了成年人的胯部高度,村子里低洼处都可以划船。”老钱说,在去年,雨水相对较少,但平均水位也达到了30厘米以上,家中底楼呆不住了,他干脆把炊具搬到了二楼,一家人吃饭、生活起居都在楼上进行。
目前,紧靠荣星村旁的店家塘港的水位已开始慢慢上涨,河岸高度几乎与水位持平,但今年与以往不同,村民不再为汛期发愁了,因为一道450米长的生态防洪墙已稳稳地筑在了河岸上。
“墙体高5米、宽0.2米,全部由混凝土浇筑而成,而墙基设计也有巧妙之处。”镇农技人员王锦堂是生态防洪墙的主要设计人员,他指着该村店家塘港岸边的防洪墙介绍,牢固的墙基旁挖有一道引水沟,深8厘米,对河水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而生态防洪墙更为特别的地方在于,与这座生态防洪墙里侧相距0.8米左右,又砌有一道矮墙。这几天,工人们将在两道墙之间填上泥土,上面种植各类花卉灌木,这样,既增加了防洪墙的牢固程度,又为村里增加了一道自然美景。
目前,屠甸镇的防洪墙建设已全面展开,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和平村、恒丰村、海星村和万星村等4个村的生态防洪墙和防洪墙建设。整个工程建设总长3100米,其中生态防洪墙长度1100米,防洪墙2000米,总投资150多万元,预计到2009年汛期前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