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记者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我市14个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所建设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届时,劳动保障事业将更为顺利地将“触角”延伸至基层,此举无疑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做法在嘉兴市属首列。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各镇、街道均遇到了劳动关系调整后的不少新情况、新难题。今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处理信访、劳资纠纷、劳动争议案件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0%以上,信访案件占据了市信访局的一半以上。此外,全市40多万名从业人员、5000多家企业参保单位、6万社会保险参保人员、2.6万名退休人员、4.4万名高龄老人和7000多家企业劳资监管等各方面管理服务工作都直接需要劳动保障部门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缺少基层机构难以服务好用人单位、城乡居民,更不利于劳动保障事业的长远、持续发展。为此,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心向下移、把劳资矛盾化解在企业化解在基层被提上日程。
“我市部分乡镇过去也有劳动保障管理所,但都是挂靠在经发中心或投资促进中心,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基层劳动管理所作用不突出。”梧桐街道劳动协管员缪颖芳告诉记者,除了担任劳动协管员外,她还兼任经发中心人事、档案收发等工作,常常忙得晕头转向,还是难以服务好用人单位和居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员也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劳动协管员一般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主动介入,有时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姚叙才介绍,各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单独设立劳动保障管理所,将改变以前的人员不足、情况不清、被动应付的状况,有利于把劳资矛盾化解在企业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目前,市人事局正在进行人员选调工作,不日还将开展人员培训和挂牌等活动。
工作重心下移所带来的必然是群众的方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所的职能包括:统筹管理辖区内的劳动就业工作,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社会保险各险种业务工作;及时化解妥善处置各类劳动争议纠纷,参与劳动关系调整,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执法检查等等。另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在加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届时,包括就业、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项目只要到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所办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