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纪念”丰子恺故里游大家很尽兴——
4月26日,丰一吟等人、桐乡市青少年宫子恺少年漫画班的小学员以及本报读者,到丰子恺墓园为大师扫墓。
4月27日,丰一吟参加桐乡市青少年宫子恺少年漫画院的授牌仪式。子恺少年漫画院正式成立。
4月26日,阳光宜人。本报组织的“漫画阅读季”主题延伸活动——“清明·纪念”丰子恺故里游在清晨的阳光里拉开序幕。
7点30分,几名读者已早早等在集合地点。到约定集合的7点40分,参加活动的30名读者已陆续到齐,甚至前一天编辑还没能联系上的几名读者也准时到达。有一位没能报上名的陈姓老人,26日一早赶到集合地点,问我们:“如果有人没有来,就让我也一起去吧。”但30名读者齐刷刷到了,老人家最终失望而归。
在出发去“缘缘堂”的路上,读者翟伟旭、董新倪、蒋国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都带了家中收藏的丰子恺著作要让丰一吟等人签名。
桐乡市青少年宫子恺少年漫画班的小学员和本报读者们仔细聆听“缘缘堂”工作人员的讲解。
缘缘堂就是以这支派克金笔写出来的稿费建成。
抗战时期,丰子恺把家里的挂钟用油画颜料画成一幅双燕逐柳图。
纪念·丰子恺故居“缘缘堂”
9点15分,我们一行34人到达丰子恺纪念馆——故居“缘缘堂”,桐乡市青少年宫子恺少年漫画班的16名小学员已经先和丰子恺大女儿丰陈宝、小女儿丰一吟会合。
读者蒋国强在其后寄来的文章中详细描述了那天和丰一吟等人的会面:
“走进‘丰子恺纪念馆’,只见丰子恺大女儿丰陈宝和小女儿丰一吟已经坐在院子里了。同去的董新倪第一个走过去,把准备好的由丰一吟主编的《丰子恺随笔选》让丰一吟签名。她签好后,向大家介绍坐在身边的姐姐丰陈宝……我连忙从包里拿出新买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刚出版的《插图珍藏版——丰子恺散文》,翻到印在扉页后的漫画《阿宝赤膊》,让丰陈宝帮我签个名,丰一吟连忙说,她大姐眼睛不好,但丰陈宝还是拿着笔,把眼睛贴在书上,一笔一画写了起来。
很多没带书的读者都买了由上海亲属带去的《丰子恺精品漫画集》,让大师的两个女儿签名,有人还要求与她们合影留念,她们都很和蔼地答应了。当三女儿丰宁欣夫妇从杭州赶来后,大家又索取丰宁欣的签名。此时,我在一旁翻书想找一幅能让三个女儿一起签名的画,结果翻到了他们1957年摄于上海的一张合家欢。当我把书递到丰一吟手中时,她感叹说:‘到明年这时候,说不定(人)就不全了!’看着照片上的十个人,我问:‘现在健在的(子女)除了你们三人还有几人?’她指着右上角的男士:‘就剩北京的这位哥哥了(丰元草)。’她的二姐丰宛音是去年走的。”
丰子恺纪念馆里有很多家属捐赠的丰子恺生前用过的大衣、眼镜、钢笔、书桌等物品,连带着很多丰家子女的回忆。虽已不是当年丰子恺笔下那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缘缘堂,但丰一吟看后还是感慨:“此地曾居住,今年宛如归。”
这是丰子恺文革时期睡过的小木床,那些年他晚上睡觉常和衣而卧。
本报读者参观丰同裕的染坊博物馆。
纪念·丰同裕染坊
下午,天气极热,我们一行人来到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它是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传承自百年老店“丰同裕”染坊,辟有染坊博物馆、蓝印花布生产工艺参观体验区等。
“丰同裕”染坊就是丰子恺祖上传下来的一家染坊店。原址在石门湾(桐乡市石门镇)后河西岸、丰子恺祖居惇德堂前面第一进街面房中。离店约20米设有印染作坊,规模虽不大,却是丰子恺父祖辈赖以养家的经济来源之一。
“丰同裕”当时主要收染四乡农民拿来的自织土布和土绸,在丰子恺母亲钟云芳精心打理下,染坊店支撑到抗战时期,后被日军炮火所毁。
读者和子恺少年漫画班的孩子们饶有兴致地体验蓝印花布的生产流程。下午2点30分,整个活动结束。读者们兴致勃勃地要求来张集体照,于是在“丰同裕”门口愉快合影。回到嘉兴,大家仍是意犹未尽,每个读者下车时都要握着记者的手说一声“谢谢”:“今天的活动很成功!”“谢谢报社能组织我们去大师出生、成长的地方走走、看看。”“多亏你们,才有机会和大师的女儿们一起去扫墓。”还有读者说,这次石门之行收获颇丰,至少当他再看丰子恺的作品时会有更感性的认识。
对于丰子恺的网络调查已于4月26日截止。相关报道及获奖名单将在下周公布,敬请垂注。
“丰同裕”工艺师在制作印染用的模版。
这是正在印染过程中的蓝印花布,本报读者仔细观看了它的制作工艺流程。
印染完成后,用长竹竿将蓝印花布挑到架子上晾晒。
纪念·丰子恺墓园
一小时后,我们的读者和子恺少年漫画班的孩子们跟随丰一吟三姐妹一起去了丰子恺墓园。丰子恺的骨灰2006年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迁葬回桐乡市河山镇东浜头村,与1986年已迁葬至此的亡妻徐力民合葬。
墓园不大,很是简单,原是丰子恺胞妹雪雪之子蒋正东家的一块自留地,当地政府将其买下后筹建了如今的丰子恺墓园,同时葬于此的还有丰子恺作品中经常提及的三妹丰满和胞妹雪雪夫妇共5人。
丰一吟姐妹在墓园里等来了蒋正东等亲属后,就由二姐丰宛音的儿子主持祭扫仪式。据桐乡亲友说,每年4月中下旬天气暖和的时候,丰一吟等丰子恺子女都会回到石门老家为父母扫墓。老人们很低调,回来都是住在乡下亲戚家,和老家的亲属们一起扫完墓就各自回去。
而这次,小小的墓园里一下子挤满了很多“外人”,有我们30名读者和来自桐乡市青少年宫子恺少年漫画班的16名孩子,平时调皮的孩子们此刻也静穆地站在边上听着、看着。
“今年是丰子恺诞生110周年,已经80岁的丰一吟代表家属讲了一段话,很平实,却让人感动,一如她父亲的作品。她说本以为就在缘缘堂与大家见个面,结果都到墓地来了,扫墓是她家私人的事,让大家都来,有点过意不去,并给大家鞠了一躬。她说她很高兴,很感动。家属们在墓前祭洒了酒,点了香。同去的人一起向故人三鞠躬,以表敬意。整个仪式很简短,就像我们给自家先辈扫墓一样。”蒋国强事后这样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