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月底,在梧桐街道一家药店实习的矫正人员钟力强(化名)又如期回到崇福镇司法所,找到“社工”朱炳泉汇报自己本月的生活情况。钟力强觉得,有了“社工”们定期对自己开展一对一的思想及道德法规等教育,这一人性化的做法让他真正悔过了,更让他觉得自己还能“从头再来”。
自2007年11月22日起,社区矫正工作由各派出所移交到司法所负责,从此,社区矫正由管理为主走向管理与教育并重。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招聘,21名社区矫正工作者走马上任,开始对这部分人群开展日常矫正工作。
依法管理达到警钟长鸣
学习制度、公益劳动……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对于每一名归、矫正人员,各司法所还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他们的个人情况、犯罪内容和帮教措施等,根据每个人的 “病情”开展不同的“救治”。“救治”的目的只有一个:防止其重新犯罪。
“有机会我一定要‘报仇’!”朱思强(化名)曾犯盗窃、奸淫幼女罪被判入狱20年,20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被判重了,心存不满。社区矫正工作移交至司法所后,“社工” 庄明奎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进行思想疏导:“现在是‘圆子吃到豆沙边’,你再闹事,多傻呀,还要坐牢不说,对父母也交待不过啊。”经过几次谈心,朱思强的心情竟然慢慢平复了,最近有了工作,还打算结婚了。
由于矫正人员和归正人员是分开管理,崇福镇司法所还探索了两者间管理的无缝衔接。在期满解矫之日,就向该矫正人员所在村(社区)发放《社区矫正对象期满通知书》,同时要求基层帮教小组在一周内与其签订《归正人员帮教协议书》,迅速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
真诚相待体现人文关怀
“你触犯了法律,目前在这里接受考验,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但我绝对尊重你。”每一次有新的归、矫正人员来报到,“社工”们总是这样说,因为他们心理清楚:严格管理是必须的,但归、矫正人员更需要人文关怀。
去年1月25日,一件小事让石门镇的归、矫正人员感受到了温暖。这是每月一次的思想汇报的日子,当时恰逢大雪天,庄明奎告诉他们:“等雪融化了再来吧。”庄明奎觉得,尽管每月25日来报到是规定,但规矩是死的,我们真心诚意为他们考虑,一定能感化他们。
家住梧桐街道的矫正人员李斌(化名)家庭条件较差,自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生活很艰难。当地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就积极与李斌所在村联系,希望村里对其进行救济。去年过年时,李斌收到了来自村委会的200元救济金,眼眶里都是泪水,嘴里说了一句最普通但最能表情达意的话:“谢谢!”
“‘社工’们对待我们像亲人一样。”许多归、矫正人员这样说。随着半年来21名“社工”的工作,许多归、矫正人员走上了原有的生活轨道,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结婚生子……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市归、矫正人员无一人出现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