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早饭,龙翔街道农技人员老高就来到金牛村的茭白基地里。还是四月天,基地里却传来绵延不断的蛙鸣声。撩开大棚,老高仔细检查着茭白的叶片,对一旁的茭农说:“老李,过两天可以放鸭子了。”
青蛙、鸭子怎么和茭白联系在一起了?一同前来参观老高试验田的农民很是纳闷。茭农李水林笑着说,这可是老高的“独门绝技”。老高名叫高根发,是当地茭白种植的“权威”。去年,在省农科院、浙农大等科技单位的支持下,老高在36.5亩的试验田里搞起了茭田养育鸭、蛙护茭技术。
“这一灵感源于稻田养鸭,通过在茭田里放养鸭子,青蛙,让它们吃茭白的虫,这样就避免了打农药,真正实现茭白的无公害。”老高说起这项技术很是得意,茭田养鸭比稻田养鸭有更多优势,因为茭白的虫害如螟虫、飞虱、萍螟、萍蚜等都长在底部,鸭子很容易吃到,且影响茭白生长的牛毛草、鸭舌草、四叶萍、稗草、莎草类植物,鸭子也基本上能消灭,而鸭子的粪便则又成了茭白最佳的有机肥。今年老高的试验田规模扩大了,不少茭农也加入进来,面积已达到200亩。
“老高,这鸭子好像和我们当地的鸭子不太一样啊?”参观的农民指着鸭棚里的鸭子说,只见这些鸭子小小的个子,灰白的羽毛,行动特别灵活。“那当然,这鸭子是我们通过品种对比,精心挑选出来的,叫绍兴麻鸭。”以前老高选用的是当地鸭,但动辄三四公斤的肥硕体型,在狭窄的茭白地里穿梭显得很笨拙,捉虫效率也自然大打折扣。而绍兴麻鸭,成年后也就1公斤多点。
“放养密度应怎样?”李水林很关心这个问题。“今年可得吸取教训了,每亩地只能放13只鸭。”老高说,去年他在30多亩地里放了1000只鸭,到后来,鸭子不光把虫吃没了,差点还吃了茭白。
“那这些鸭子每天要赶上赶下,不是很麻烦?”参观的农民好奇地问。“我们的鸭子是‘不回家’的,大棚一掀,它们就自由活动觅食,大棚一盖,它们就在棚里休息。”老高指着一旁两个大棚笑着说,那里的青蛙还是去年养过冬的呢。
“这种技术,效益到底如何?”老高笑而不答,他拿出了计算器给大家算了笔账:茭鸭共育增收847元,其中茭白增收324元,鸭子增收402元,节省人工除草费用75元,喷药两次46元。由于种养过程都是无公害的,茭白基地里的茭白和麻鸭比其他农民种养的要畅销得多,价格也高出一大截。
这时老高接到电话,一个茭农家的茭白出现了点问题,老高又得出发了。临走前,老高不忘又叮嘱一声:“四月茭白虫害要出来了,记得陆续放鸭子。”顿时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你比保姆还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