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撤县设市15周年特稿]
要有干事业的激情
——桐乡市第二任市委书记马云生访谈录
他至今认定,没有阻力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干事业的激情。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各种观念的冲撞中能正确把握方向,适时应对,跟上时代步伐,在不断克服困难中突破阻力,通过推动社会前进产生价值。而干事业没一点激情是不成的,他当时正是具备了一种激情,才能尽心投身于转型期的工作。
马云生,曾在1994年至1998年间担任桐乡市第二任市委书记。谈论起当时的经历,马云生感慨万千:“感谢我当时的同事们,大家能够协调形成合力,推进改革,保持了那个时期桐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期,尝尽酸甜苦辣。”
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经济体制转型期
思想观念冲撞期
1994年6月到1998年6月,整整四年,时间不算太长,马云生坚定地认为,那段岁月的不平凡必将被后世所铭记。
不平凡在哪?他说,那个时期正是改革攻坚克难阶段。经济体制面临转型期,人的思想观念处于冲撞期,各种传统与现代制度、理念不断交汇容纳,其间的激烈碰击甚至对抗不可避免。能见证这个时代,并且参与它的改革进步,事后回想,绝对是人生不可再得的宝贵经历和财富。
任何成功,说到底是人的角逐。马云生多次充满感情地提到,没有桐乡人创业之初的那种可贵的锐气,当时桐乡不可能在全省排位靠前。马云生在任期间,曾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公开表示,市委、市政府要保护三种人:投资者、改革者、引资者。主要领导对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从一个角度上看,确实推动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
为此,马云生把自己任期内所作的工作分成五个阶段。首先是帮助企业解困为重点的浅层次经济改革,属于改革的初始阶段。1994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体制管理弊端显现,触及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问题。市委是熟视无睹还是想办法解决,马云生说,桐乡市委最终决定:这块骨头再难啃也要把它啃下。典型事件是二轻系统的骨干企业华纶化纤厂,当时新华纶厂技改投入引起资金断链,已经不能正常运行。通过几次召开现场会,提出了新老华纶厂一分为二的解救方针,老华纶厂与桐昆集团资产重组,新华纶厂租赁,这是所谓的“抓一块活一块”,初次尝试重组合并,但整个改革思路还是没有形成,只是摸索着前进。
第二是以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为重点的经济转型。乡镇企业是桐乡经济的主要支撑,从初期的半壁江山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其时乡镇企业的泡沫化已经显现,集体资产如何保值增值摆在眼前。在浙江省这也是个典型现象,就如何确保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时任省委书记李泽民把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会议放在桐乡召开,邀请全省乡镇企业强县市领导共商。会议定下基调:抓大放小。马云生认为,这个阶段的改革侧重于管理,来自于外部,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盘活存量、巩固集体经济方面有成绩。
第三是以鼓励发展个私、民营经济为重点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这两种经济成分经历从抑制到默认再到扶持的历程,最初它们被看作是与乡镇企业争夺资源的异端,必须抑制、剪除。桐乡采取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支持,顺其自然。但人们对个私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日趋热烈,要求市委、市政府要有明确观点。后来在浙南地区的启示下,逐步意识到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百桃、濮院、大麻、南日、乌镇的个私经济由此兴起。
第四是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所有制结构改革。马云生认为,这才是进入了实质性的改革,是真正的攻坚克难阶段。出于种种原因,以前的改革始终没有触及产权制度。这时产生的争论是,改革是继续停留在小企业还是把大企业推向前台。当时有“苹果理论”或“靓女理论”之说,对先吃好苹果(先嫁靓女)理念逐步有了认同感。桐乡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改制程序,对天女集团进行了改制,这件事引起了很大争论。嘉兴市一些老干部写信给市委书记王国平,痛心于“省级集团卖给个人”,王国平压力很大。然而天女集团的改制非常规范,通过二次改制逐步推进,提供了集体企业改制的模式,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从个人感情上说,马云生说,这是一段难熬的阵痛期。
第五是以培育优势企业和限制淘汰高能耗落后生产能力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马云生在当时就对改革提出自己的认识,即最终目的是推进经济发展,确保桐乡的领先地位。他提出要培育优势企业,在一个县市级市委、政府所能范围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千方百计壮大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一批如桐昆、巨石、双箭、京马等“全国单打冠军”的优势企业应运而生。其后,以关停小丝厂、淘汰高能耗落后生产能力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初露端倪。马云生至今认为,1998年,他在留良丝厂敲下的第一锤意义深远。
农村两元制改革、箱子田改造……再回头看,马云生说,这四年,一步步走来都是改革的胜利,改革每深化一步也意味着思想观念的深化。
城市东扩的原因:
是当时惟一的选择
并非一意孤行之举
虽说离任桐乡市委书记已经十年,但当时许多决策至今仍影响着桐乡百姓的生活。
离任之前一年,马云生留给桐乡百姓最大的触动是市政府办公大楼的东迁。从繁华的市中心迁往当时的偏僻荒芜之振兴东路,而且还要越过原320国道,民间议论纷纷,少数老干部有抵触情绪。马云生谈起此事时感慨万千:“有人说我独断专行,他们哪知道,以桐乡市当时的财力,迁往振东是‘华山一条道’啊!”
凤鸣路上政府老办公大院缩在中心城区最里面,路况极其复杂。“外地来桐乡的问起到市政府怎么走,谁都说不清。”马云生说这是决定搬迁市政府办公楼的初衷。而现实状况是高速公路在桐乡留有高桥、屠甸两个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政府办公楼确有搬迁的必要,搬迁的首要考虑是交通便利,并能给首次来桐者一个良好的印象。
按当时城市建设,南面比东面基础设施好,人气也旺,所以主张办公楼建在城市南部的人不在少数。马云生细述这个决定的来龙去脉:“但是市政府办公楼与高速公路间需要一条迎宾大道连接,在高桥与市区之间造这么一条路,地方财政无法支撑。省里又希望建在屠甸出口,也同意320国道外迁,真正由地方财政筹资建造的路很短,所以经常委会决定迁往振东。”
“现在市区东扩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让我对桐乡人民有个比较好的交代,但在当时,我确实面临很大压力。”马云生笑言,这件事他曾经纠结于心许久,现在终于可以释然。
主政四年论得失:
有太多遗憾在心
对桐乡感情最深
出生于平湖,工作在海宁,主政在桐乡,迁职于杭州,那么哪个地方才是他最看重的呢?马云生脱口而出:当然是桐乡。
为什么?马云生说,在他心里,一直把在桐乡担任一把手的四年看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后来迁职杭州,职务级别更高,但与担任市委书记的重要性相比,都居于其后。因为,作为地方决策者,他在任期间所作的许多决定迄今仍在影响着桐乡社会经济的发展。
论及这四年,他也有许多遗憾:“如果说当时对中央改革方针的领会能够更深化,对桐乡基层现状能够把握更准确、对全市各方面改革指导能够更有力,那么,我们的改革成本、所交的学费还能少一点。”
改革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指定的路让你走,所以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时至今日,他对当初决策的得失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发展机遇犹如接力棒,一不小心失了一棒,就失去了跑在前面的先机。乡镇企业这一棒,桐乡远远把对手抛在身后,取得了决胜的先机。”
马云生说,乡镇企业的成功,奠定了嘉兴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可当我们尚在盘活存量资产时,温台地区的增量资产明显上升,他们凭借的就是个私经济。而我们却还在为“走苏南还是浙南之路”争论不休,中庸地提出“乡企要学苏南,个私要学浙南”,以至于发展止步不前。王国平担任嘉兴市委书记后,定下基调:“越是四不像越是有活力。”个私经济的发展才如雨后春笋,然而再发力却已经难及已占了先机的温台地区。
而在招商引资上,我们又可惜地失了一棒,乃至于原先不如我们的苏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很快赶超嘉兴地区。譬如桐乡与吴江,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时吴江经济总量与桐乡相当,而去年,吴江的GDP已经是桐乡的两倍。
“错失良机呀!”担任市委书记四年,马云生有太多感悟:“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型期,风云变幻,地方主要领导需要具备一定的政策敏锐性,能够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央政策方针,积极学习汲取其他地方经验;工作上要有超前性、预见性,对当地情况了解客观,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地把损失和代价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