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撤县设市15周年特稿]
他把生命中最好年华留在桐乡
——专访桐乡市第一任市委书记方士荣
他在桐乡工作生活了整整十年,对桐乡,他有着言语难及的深厚感情。离开桐乡14年,但他仍旧最关注桐乡的发展。他说,看到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桐乡”两字,他都会心中一热,因为,从38岁到48岁,他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桐乡。他,就是桐乡首任市委书记——方士荣。
记者:还记得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调任桐乡的吗?
方士荣:1984年2月,我从海宁经贸委办公室主任被提拔为桐乡县县长,按级别来说,是“跳”了四级。这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机遇,当时中央提倡干部“四有化”,我恰巧赶上了好时候。
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上,我认为人生际遇缺不了两方面,一要靠努力,二要靠机遇。
记者:上任伊始,你心中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和目标呢?
方士荣:我确实担着责任而来。来桐乡前,嘉兴市委书记代表组织找我谈话,他提出要我把桐乡的工业搞上去。当时,担任桐乡县委书记的夏益昌对农业工作比较熟悉,我呢,一直从事着工业方面的工作,组织上也考虑到了我们两个人的特点,所以才把我们搭配起来。
1983年,我初到桐乡,全县的工农业总产值是6.87亿元,1993年,我离开的时候,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名列嘉兴市第一位,在全省排名第七,超过了赶超目标海宁。扪心自问,我为这十年的工作感到欣慰,也认为没有辜负当初组织上的嘱托与信任。
记者:在桐乡十年,如果要把你的工作分几个阶段的话,怎么分?
方士荣:姑且分作三个阶段吧。1984年至1987年是起步阶段,乡镇企业开始发展,1985年长三角开放,桐乡被列入开放地区,但在开始的两年并没有什么动作,我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遇;1987年至1992年,在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同时,发挥开放型经济的带动作用;1992年至1994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开放步伐加快。我个人认为,1992年至1993年是我工作干得最好的一个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们的一些观念有了很大改变,胆子也大了起来。桐乡经济开发区就是在那个时期成立的,并被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个步子在当时是迈得相当大的。
记者:在桐乡任职期间,有哪几件事你认为自己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方士荣:一是抓乡镇企业发展,桐乡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典型意义,在全省小有名气。我生平有过两次最高规格的发言,其中一次就是1992年1月7日,桐乡县第一家省批集团公司——浙江足佳鞋业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作为代表发了言。
二是抓企业技术改造,我很早就提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县里专门成立技术改造领导小组,一般应该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但这个小组组长我自己亲自担任,那时二轻化纤厂的设备全是我引进的,化纤如今已经成为桐乡的主要支柱产业。
三是抓外向型经济。1985年5月,经国家经贸部批准,桐乡县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实现嘉兴地区招商引资零的突破。1987年,嘉兴市委派我去南开大学对外开放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参加这个班学习的,嘉兴地区仅我一人。我正好与时任张家港市外经委主任、现任南京市市长蒋宏坤住一个房间,他在外向型经济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与他交流后我深受启发,当即写信给夏益昌书记,就重视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桐乡对外向型经济的重视也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1990年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基础(农业),两个先导(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但在1993年的党代会上,我们已经提出一个龙头(外向型经济),两个依托(科技、市场)的发展战略。
记者:初到桐乡,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
方士荣:要发展,但缺资金、人才、技术,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当时我也是两难,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但桐乡产业层次低,一开始是以砖瓦厂、水泥厂、丝厂起家的。砖瓦行业被称作是桐乡发展经济的“敲门砖”,但砖瓦厂吃的是子孙饭,后来乡里办、村里办,我自己下去做工作,坚决不让村里办砖瓦厂。水泥厂对桐乡而言倒是“无米之炊”,当时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求量很大,这些行业对桐乡发展还是曾经做出过贡献的。其实早在1984年第六次党代会时,我们就已经提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电子机电工业,稳步发展轻纺工业,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原材料工业。通过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拳头产品,形成有桐乡特色的工业经济。
记者:在你的任期内,桐乡的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你为此自豪吗?
方士荣:是的,君匋艺术院、“三馆”等一系列名人文化场馆都是在这段时期内建成的,文化建设这一块也是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的骄傲。1986年6月,我签字批准拨款120万元建立君匋艺术院,现在看来没什么大不了,可那是1986年,当时全县财政收入也就2000万左右,可支配支出才1000多万元,拿出十分之一来建一个文化场馆,反对声音不绝于耳。好多人说,拿这么多钱,不如建个企业。县委、县政府顶住了很大的压力,但看准了桐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有地方展示桐乡的对外形象。我生平两次最高规格的发言中,另一次就是1993年底,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为惟一发言的县(市)委书记,就桐乡重视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发言。
记者:桐乡在那个时期的发展不可谓不快,为什么要在海宁、平湖之后才想到撤县设市呢?
方士荣: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我,可能与我保守的指导思想有关。1987年的元宵节,海宁召开撤县设市大会,我应邀参加,当时,我还没有出现桐乡撤县设市的念头,因为与海宁相比,桐乡的城镇建设一向落后。直到1991年,平湖撤县设市,这才触动了我。我们经济发展比他们好,为什么不能撤县设市?回来后我立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撤县设市工作组。手续办理很繁琐,一度停滞不前,在我的任期内,我就惟一为这件事去过北京帮助协调。
记者:在你任期内,碰到的最难的事是什么?
方士荣:蚕茧大战哪!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矛盾,仅靠我个人也没有办法解决,为此我挨过省里的处分,但我不后悔。在当时体制下,有许多事,县长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上产生不可协调的矛盾。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思,1990年,我提出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每年蚕茧收购都是桐乡的一件大事,省里蚕茧价格已经定死,那年是480元一担吧,江苏的收购价格比我们高出一截,农民想多卖几个钱也没什么错。白厂丝出口占了全县外贸出口的70%,县政府每年与省政府签订外贸承包责任制的,茧子收不上来,就意味着责任制也完不成。怎么办?我连着几个晚上埋头测算白厂丝的利润空间,按照测算结果,丝绸公司、供销社还有利润空间可让,因此决定分一块给农民。于是召开电话会议把蚕茧价格提高到680元一担,这既维护了桐乡的利益,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自己没有错,但省里处分我也是对的,因为我违反了省里制订的价格政策。
记者:有没有迄今想到还觉得特别遗憾的事?
方士荣:有啊,我最遗憾的事就是在桐乡十年,却没有做好城市建设。现在我一年要回桐乡两三次,城市形象大变样了。
记者: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评价?
方士荣:我认为自己最缺乏做领导人的霸气。一方面看也是好事,我为人比较平和;但从另一方面看,做主要领导需要有一股杀伐决断的气势,优柔寡断有时反而会误事。
记者:在桐乡工作多年,对桐乡人又有什么评价呢?
方士荣:我对桐乡人印象最深的是商品经济意识强,勤劳。但桐乡人也有一个不足:求安耽。这是句土话,桐乡人自能体会,用普通话说,有点小富即安的意思吧,但也不完全是。
记者:对桐乡今后的发展能提点什么建议吗?
方士荣:我在杭州,可一直关注桐乡的发展。桐乡市委、市政府不是提出工业立市的战略吗?这条路是对的,希望桐乡能早日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希望桐乡老百姓的日子能越来越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