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美的常熟,民营经济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嬗变”:个体户甩开膀子争当老板,小老板步履匆匆求做大,大老板一心一意谋“升级”,真个是八仙过海。
这里的民营经济为何多年持续“井喷”?当前正在发生的“嬗变”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给别人贴牌敲开“财富之门”
贴牌,曾经是常熟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
在常熟国际服装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毛华看来,国际服装城及其前身常熟招商城其实就是常熟民营经济的大型“孵化器”:上万名个体经营户在这里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兴办实业,实现了从小地摊到生产型企业的转型,仅在最近的短短几年间,仅服装生产企业就冒出来近5000家。常熟市分管民营经济工作的副市长陈惠良说,从培育企业到培育品牌,这个“孵化器”本身也在发展中。最初,“全市60%的产品没有商标和品牌,90%的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很少申请专利,企业生产多为贴牌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
全球最大的羽绒服生产企业波司登公司去年获得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其创业史在常熟民营企业中很有代表性。从8台缝纫机起家,波司登一开始给上海一家公司代工,每件成衣只能赚取6元的加工费。到了1988年,它拿出25万元买断了上海品牌“秀士登”一年的使用权,这一年让波司登见识到了品牌的巨大潜力。
“给别人贴牌打工,与大公司打交道,使企业真正体会到了品牌的利益是多么巨大,从而激起了创立自有品牌的热情”,陈惠良说。为了使常熟民营企业实现第一步转型升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措施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联系,为它们做代工,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通过贴牌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标准得以与国际接轨,一流的生产能力为日后的自主创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舸竞流争当“品牌运营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今天的常熟,数百家民营企业正在从最初的市场“打工仔”跨入“品牌运营商”行列。
早期的贴牌打工体验,逐步让常熟民营企业萌发了越来越强烈的品牌意识,常熟的品牌经济由此拉开序幕。2001年,常熟服装企业界刮起了一股明星“代言风”,几十家企业争先恐后请来港台明星做企业形象代言人,一时间,常熟城内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穿着常熟服装的明星照。
创建于1982年的服装品牌“龙达飞”是常熟23个中国驰名商标之一。最初,龙达飞也是从贴牌生产起家,年生产能力曾一度达到200多万套,但利润甚少,企业发展受阻,后来企业请来香港明星做代言人,从此专注经营自主品牌。如今,在它的产品展示间里,有男女时装、羽绒服、皮具等几百个款式,其中绝大部分都由其他厂商根据龙达飞的设计贴牌生产。董事长陆祥飞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会再扩大生产规模了,现在要走精品化之路,3年之内我们要在全国开设1000家服装连锁店,实现高附加值。”
从给别人贴牌到别人为自己贴牌,从给别人打工到输出品牌,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节约了土地等资源,而且提高了效益,使常熟民营经济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据统计,近几年常熟注册商标总量以年均1000多件递增,注册商标总量列我省各县(市)第一,其中的“波司登”、“梦兰”等大品牌已经成为常熟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
转型升级瞄准“总部经济”
在很多人的传统意识里,“总部经济”似乎跟民营企业无关,但在常熟,一切正在改变。
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这如同一条鞭子,迫使我们在产业升级上加快步伐”,陈惠良说,“以前我们靠的是‘人多力量大’,现在得研究‘总部经济’,把研发、物流等环节放在常熟,把生产加工等环节放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
事实上,以“总部经济”为目标,常熟民营企业的又一次转型升级方兴未艾——
在江苏东方圣鸟服饰公司,记者见到了公司总经理徐永福。早已在常熟安家落户的徐永福是第一批到常熟招商城“淘金”的浙江商人。从摆地摊到办工厂生产自己的品牌服装,徐永福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我们只抓开发设计和销售两头,生产环节则交由别的厂家代工。设在常熟的企业总部主要通过市场调研,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每天可以推出2到3款新产品上市,产品包括西服、羊毛衫、羽绒服、衬衫等十个系列,品种有一千多个。同时,依托招商城的物流优势,我们可以把最新产品及时输送到全国各地”,徐永福自豪地说。
在梦兰集团花园式的生产区,诞生了梦兰与中科院联合组建的龙芯产业化基地,意味着“梦兰”开始了从“枕芯”这样的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跨越转型。目前,“中科梦兰”60多名研发人员担负着龙芯产业化的研发任务。用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的话来说,“原来是我们给外国人打工,现在有了自主核心技术,外国人开始找我们打工,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电脑代工厂都慕名而来。”目前龙芯系列产品的应用开始向教育、网吧等多个领域拓展,基于龙芯技术的低成本计算机获得了法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青睐,累计已达成年销售上百万台龙芯低成本计算机的订单和代理合作协议。
企业最主要的财富已经不再是生产和制造能力,设计研发和对市场渠道的控制才是企业制胜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战略认识,常熟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引导企业打造“总部经济”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