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3月,我市通过了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市区四个入城口设置国家卫生城市标设。
5月,继续保留创建办,巩固创建成果;市爱卫办、创建办合署办公。
6月,创建工作重点由城市延伸至农村,扩大创建范围,推进镇、街道创建工作。
11月,在市区主要道路实行垃圾上门收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市区中心区域实行垃圾上门收集,并逐步在市区范围全部推广实施。
2004年,我市在对市区部分城中村、城郊接合部进行卫生检查时发现,道路的绿化带中垃圾堆得像小山;城中村没有公共厕所、垃圾房,下水道堵塞…… 经过几年的卫生整治,而今,这些地方不仅建立起垃圾房、公共厕所,还配备了保洁员,垃圾日产日清。2007年3月,我市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自1998年我市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考核并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市创建办副主任陈民强说,这10年来的创建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十年磨一剑”,经过大家不懈努力,逐步改善了我市的人居环境,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真正立足点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
垃圾袋装化与垃圾上门收集两项措施,对参与整个创建过程的陈民强来说,是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城市卫生状况的“革命性”措施。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初期,我市很多小区房屋楼梯都设有垃圾通道,像烟囱一样的通道,虽然方便了居民丢垃圾,但丢下来的生活垃圾还是对整个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市从1995年开始实行了垃圾袋装化。要改变市民的卫生习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有些意识是根深蒂固的。通过大量的工作和时间的推移,袋装垃圾终于植入每家每户心里,从这一刻开始,城市卫生得到了快速发展。再一个就是在2007年开始实行的垃圾上门收集措施,对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同样功不可没。
“一把扫帚”扫掉了垃圾,那么这些垃圾怎么办?2005年,我市在桐乡市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后,为了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又投资了300多万元建设了应急垃圾填埋场,确保在垃圾焚烧厂锅炉检修等情况下,启用应急填埋场。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卫生保洁和管理人员3000多人,垃圾房2217间,压缩中转站19座,设施设备总价值达4900余万元。
在整个创建过程中,我市为了早日实现创卫,全市各单位实施了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确定创卫联络员的工作机制,市政府还与市级机关部门签订工作责任书,将创卫巩固工作列入部门年终考核,将部门创卫巩固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年终奖金和干部政绩挂钩,全民走上了创卫之路。
对于10多年来的环境卫生变化,让环南社区退休老教师王大爷感到最欣喜。他认为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是否变好了,关键要看城郊接合部的农民小区的卫生。王大爷说,以前他曾和学生对市区的6个农民小区的卫生状况做过一次调查,65%的人认为环境卫生比以前更差了。他们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小区内的垃圾无人清理问题,一些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十分差。由于无人清理,不出几天,整个小区就成了“垃圾收集场了”,农民新村根本体现不出“新”意来。
时隔几年后,当王大爷再次步入这些农民小区时,让他惊讶的是环境卫生已经和城区一样好了。王大爷说:“垃圾的处理从以前的无人清理到现在的日产日清,这一小步的实现带给老百姓的却是,在生活质量上跨出了一大步。”
【新闻链接】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73美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