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4月18日,桐乡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
8月10日,桐乡市举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授牌仪式。
9月10日至11日,桐乡市首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通过国家农发办验收。
12月11日至12日,桐乡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市)验收。
……
时下,正是我市农村春耕时节,农民在平整的田地里种植的桑树苗已长出嫩叶,油菜花争相盛开,举目四望,田成方、渠成网,一片翠绿金黄,再也看不到当年坑坑洼洼的“箱子田”身影。
提起“箱子田”,可能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我市农村面貌大变样的开端,正是起始于“箱子田”改造。以前,我市许多水田与旱地交叉镶嵌,形成了高低不一的圩田,被形象地称作“箱子田”。从1998年开始,我市对9200公顷“箱子田”进行土地平整、绿化、配套渠道和泵站建设等各项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桐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环境。
2000年7月,一直扎在基层从事“三农”服务和调研工作的杨承禹被抽到《桐乡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写组,负责系统编写规划中的土地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等部分内容。2001年4月,规划定稿完成,在全省农村建设座谈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市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力治理农村环境脏、乱、散、差现象。第二年,完成了以16个示范村建设为主体的近期规划和以48个示范村为主体的远期规划,新农村建设框架初现端倪。
桐乡农村面貌真正实现“美丽大变身”是在2006年。当年,我市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各行政村配备了垃圾收集箱和收集房,建立了专业的保洁队伍,在镇乡和街道设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并通过崇福镇实施的能够年“吞食”10多万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及热电联产”项目工程,实现了全市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治理,重点治理畜禽污染,在全市规模养殖户中建设沼气池,把以往的大量畜禽粪便,变成了新能源。同时,深化了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在村庄建设中,引导新建农房向规划点集中,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农民新村,并对20户以上的村民组,加快建设通组连户的富民路。通过农村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由文体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连锁放心超市和农资供应咨询等组成的服务网络,农村面貌得到了巨大改观。
“当时,为了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我市深化开展‘百家企业联百村、共建美好新农村’活动,有关部门为此想出了不少好点子来。”杨承禹说,比如活动采用冠名权、立功德碑等形式,激发民营企业和个私业主支持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到2006年底,全市到位捐助资金达2016.79万元。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新家园也变得越来越美了。“村容醉人心,村歌唱和谐”,作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洲泉镇东田村,为人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生态和谐美景:这里的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农户和企业排放的污水经生态处理,变成了无污染清水。村里的图书馆、综合性体育运动场和业余腰鼓队让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东田村的崭新面貌,只是我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15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喜人变化,广大农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的村子变美了,农民也真正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崇福镇农民强春明说,每天清晨,他骑着摩托车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到市区企业上班,晚上回家吃完饭,他常会和妻子通过计算机网络,打开“农民信箱”查看农业信息。平时休息时间,他就和父亲一起管理自家的5亩农田,小日子过得相当幸福。
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市共完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9个,环境重点整治村127个,整治镇两个。按不重叠计算,共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的行政村142个,占全市总行政村数的80%。
【新闻链接】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126.9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84.49亿元,增长15.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43万元,增长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