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乱当地社会治安是市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最深印象。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也确实很无奈,他们被苛刻的老板打骂、克扣工资是常有的事。4月9日下午,云南籍外来务工人员小刘来到报社,讲述了他28年的生活历程。他认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外来务工者为什么富裕不起来?”关键在于家庭、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在外打工10年,他看到了太多类似实实在在发生在外来务工人员身上的事——家庭注重眼前利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使得子女出门打工时受骗上当也不懂得保护自己;打工又不思进取,对前途很迷茫,受生活所迫不断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创业半途而废,导致了“屡战屡败”,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家庭:不重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初,小刘出生在云南省镇雄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里贫穷,他8岁才入学,较其他孩子迟了一年。虽然如此,但在读二年级时,他的成绩已名列全班第二。他说自己非常渴望读书,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可惜当年因跟其他同学打架,被学校停学了一年。也因为这件事,父母就再也不让他去上学了。父母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早点帮家里干活赚钱才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不得已,年仅9岁的小刘只得像大人般早出晚归,割草放牛、烧饭做菜成了他在家里每天的“工作”。
每当放牛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成群结队去上学时,他的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心酸。很多时候,他偷偷地拿出藏在衣服里的课本,默默地念着。一段时间下来,很多课文他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在他10岁那年,村里一个小朋友借给他一本小人书,于是他每天把它揣在怀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着看着就把放在山坡上吃草的牛给弄丢了。牛是他家最值钱的东西。父母知道了这事后,把小刘暴打了一顿,并把家里所有的书给烧了。时隔18年,说起这件事,小刘还心有余悸:“好比杀人似的严重。”之后,父母就让他每天在家干些家务活。直到17岁那年,一来受不了家里人对他的态度,二来也想出人头地,他独自离家去了昆明。
打工:不思进取
离家时,小刘从家里偷了800元钱。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昆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起先,他抱着很大的希望去人才市场找工作,但由于没有学历,连续去了3次,也没有一个单位录用他,有的一看他的简历就丢在了垃圾筒里。眼看着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他只能在劳动力市场找了份工地上的活干。他说,工地包工头对待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非常苛刻,一有差错就骂或威胁,且连每月350元的工资都要拖上好几个月才发。经过几个月的打工生涯,小刘重新觉得在家至少不会这般艰辛与无奈。他为此给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
没有出门心在外,总想离家看世界;
谁知外面是这样,不如回家种菜卖;
找到工作又艰辛,每月工资三百五;
下班以后又加班,一天从早忙到晚;
到了年底都回家,没钱无脸见爹娘。
由于觉得当时的工作太没前途,干了两年多时间后,小刘又去了广东打工。在那儿,在老乡的介绍下,他顺利地进了一家家具厂上班,工作轻松且工资更是翻了几番。想起以前在建筑工地上的艰辛生活,他十分珍惜这次工作机会,所以在这个企业里一干就是6年。
6年里,小刘也攒下了几万元钱。想起老家的房子还没盖起、电灯还没点上,自己还没娶老婆,在请假不批准的情况下,他擅自离开家具厂回到了老家。等他把家里的瓦房盖起来、电灯点上、自来水接通后返回厂里时,发现已经有人顶替了他的位置。
创业:半途而废
离开广东后,2004年,小刘辗转来到了我市凤鸣街道一砖瓦厂打工。“在厂里打工,何时才能出人头地?”于是,小刘选择了自己开店当老板。在灵安集镇,他花几千元钱开了一家小商店,开始了他一边打工一边开店的生活。这样,每个月他都能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他觉得离自己想要的小康生活越来越近了!没想到,几个小偷偷掉了他店里的货物不说,还把他拉货的车子也偷掉了。开张没多久的小店只得关门。
2006年,拿着向老乡借来的2万元钱,小刘又来到石门镇上开了一家比之前规模大一倍的商店,里面副食品、台球桌、公用电话一应俱全。开张几个月生意非常红火,平均一天的净利润都有150元以上。看到小刘生意这么好,便有人经常来捣乱,因为害怕他们,小刘只得“关门大吉”。
之后,小刘又辗转来到市区环南小区、西门小区、东方红小区等地开店,但频繁更换地方没有给他带来收入,反而亏掉了3万元。总结自己的失败经历,他认为自己忽略了创业的基本规律——在一个地方开店,生意不可能一下子就红火,总要经过冷清——热闹——稳定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