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救急容易救穷难。面对那些通过一次性救助、病情得到暂时缓解或者基本康复的精神病人,他们出院后的基本治疗和持续治疗怎么办?如今,这个难题已经纳入了政府和嘉兴康慈医院的“新型救助体系”,即在镇、街道企业和农村社区卫生站,设立免费的“工疗站”和“农疗站”,让他们再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延续治疗而“旧病复发”。
“十五”期间,我市已经建立了由市精防办、镇、街道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精神病防治康复的三级网络。其最大的突破是把一级网络放到了最基层的社区服务站,把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纳入到了社区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然而,那些因为家庭困难、难以维持持续治疗的基本康复的精神病人,面对出院后的康复治疗、门诊费等,仍处于一筹莫展的地步。
怎样让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特困精神病人能够继续享受到及时、合理和持续的康复治疗,康慈医院利用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术力量,积极探索镇、街道和农村特困精神病人的康复模式,及时调整二级网络的布点和结构模式,率先在镇、街道企业中建立“工疗站”和在农村建立“农疗站”。记者日前在崇福镇敬老院看到,这个刚刚建立的托管型“农疗站”,已有8名康复精神病人入住。而在石门镇一家企业,这个依附型的“工疗站”,已安置了9名康复病人就业。让他们在“精防网络”的监管下,既能安心工作生活,又能得到延续性的康复治疗。不少市民反映,这样的形式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精神病人的后顾之忧。
盲流精神病人是社会的一个难题,而且大多数属于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和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给社会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由公安、民政和卫生等多个部门组成的救助体系,给这些精神病人撑起了一把医疗和生活的保护伞。去年底,康慈医院接收了一名由嘉兴市救助站送来的流浪聋哑女孩,而且智力重度低下,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无从获悉女孩的身份信息,于是只得将她送到医院接受治疗。经过医生护士3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女孩的病情得到缓解。今年3月,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女孩的亲属,当家人来带女孩回家时,她突然大哭起来,并紧紧拉着护士长,始终不肯上车,在场的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据医院介绍,对小女孩这样的盲流精神病人,首先是为其进行免费治疗,如果能够找到患者的家,则可以送回家继续治疗,如果是找不到家或者是根本没有家,则可以进入当地的“工疗站”、“农疗站”或者敬老院,对他们实行全程治疗和养护。
在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对精神病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全方位救助,显示了社会和谐的一面,更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