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大事记
3月2日,桐乡市建立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
5月,桐乡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
6月7日,桐乡市大面积降水,比往年提前一周入梅。27日,外河水位均超历史最高记录,良田、道路被淹,交通中断,全市8万多名干部群众投入抗洪抢险。29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桐乡全市进入紧急防汛期,万余灾民紧急大转移。7月6日,宣布结束紧急防汛期。据统计,桐乡市“6·30”洪灾的经济损失约为9.06亿元。
11月6日至15日,桐乡市举办首届菊花节。
……
菊花节,曾经是桐乡人民的“全民狂欢节”。以一个小小的县级市,请来智囊团队精心策划,活动项目环环相扣,高潮迭起。提及这段辉煌经历时,桐乡人觉得很自豪。
“菊花节体现的宗旨在当时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桐乡人是通过举办菊花节才深切认识到的。在我看来,除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菊花节让我更难忘的是人心凝聚。每当菊花节期间,最能体现我们的团队协调能力,这种部门全力配合的良好氛围甚至深刻影响到以后的工作中。”时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经担任数届菊花节组委会副总指挥的朱卓迪至今认为,菊花节的作用不仅仅是个节庆活动那么简单,它对桐乡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大得多。
积累了举办大型活动经验
举办菊花节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一个向外界展示桐乡的舞台。1999年,浙江大学一课题组正在桐乡研究《桐乡报》的改版事宜,在有关市领导征询意见时,提出了结合桐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举办系列商贸活动,扩大桐乡影响的建议。首届菊花节便是在这个课题组的策划下,揉合原有的经贸活动,添之以民俗风情展示、文化交流等活动,喜迎中外宾客,让世界了解一个文明昌盛、经济繁荣的新桐乡。
行街大联欢、菊花仙子评选、焰火表演、田野菊海、民俗大会、狂欢之夜……历届菊花节,精彩节目纷呈。第二届菊花节期间的菊花仙子评选活动,颇具桐乡地方文化特色。此次活动的举办,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桐乡的知名度,而且弘扬了桐乡的地方文化。
探索出成功的办节机制
高起点、高水准、高规格的菊花节节庆活动,初时让桐乡百姓觉得开了眼界。但在数届之后,质疑之声渐起:政府投入那么多的钱,举办一个昙花一现的节庆活动,是否太过奢侈?
2001年,桐乡市菊花节组委会开始寻求市场化操作的路子。在去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慈溪取经回来后,组委会意识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容易失控,失去办节社会影响的重大意义。因此,定下了资金来源市场化、主办班底仍为政府的办节机制,具体运作模式上采取市场化运作与专业化操作相结合的路子,使资金与人力投入力求达到最科学的水平。组委会通过举办活动冠名权拍卖等方式,共筹措到资金340多万元,基本满足了办节资金需要。办节所需的人力也不容小觑,专业化操作使得各项活动分解到各个部门、企业,政府投入的人手也减至最少。
菊花节自一开始,便注定了它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活动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承担着杭白菊产业兴旺的重任,承担着桐乡探求广泛经济合作的重大使命。客观地评价,菊花节应该是较成功地担负起了它的使命。杭白菊加工工艺得到改进,价格由数元增至数百元一公斤。近几年,杭白菊种植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大头;旅游收入从数百万元到35亿多元;商贸、旅游、招商引资等等,受惠于菊花节的行业与产业数不胜数。
“年年办节,而且一开始起点就高,使得后来者压力倍增,在所有的创意用足后,菊花节也许是到了该积蓄能量的时候。”连续举办八届菊花节之后,2007年,菊花节首次停办,对此,朱卓迪深有同感。由一个全民参与的盛会渐渐演变成专业的盛会,连年累牍举办的菊花节耗尽了其文化资源。为此,桐乡人在网上热烈讨论过菊花节由一年一次转为两年一次是否必要,绝大多数人认为,数年一次能够把菊花节办得更好。
【新闻链接】199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8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8.01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8.76亿元,增长19.6%。三大产业构成比重为10.4∶59.9∶2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8万元,增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