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月1日 市委决定,取消23项收费(责任金、保险金、押金)项目。
1月12日 桐乡市被国家电力工业部评为全国节电先进县(市)。
6月8日 桐乡市推行村务公开制度。
8月19日 桐乡市制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措施。
……
见证人:冯建明,市农经局副局长(农业产业化分管领导),时任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随着1998年我市取消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农民从“缴皇粮”中解放出来,面向市场调整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种养结构。一批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基地建设蓬勃发展……10年来,农业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冯建明感慨而激动。
他说,以前桐乡大部分农民过着“用钱靠桑,吃饭靠粮”的生活,虽然有部分头脑活络的承包大户从种粮中剥离出来从事经济作物规模经营,但遭遇的销售难问题还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化品种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桐乡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阔。
当时,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农业产业化”还是陌生的新事物。1998年秋天恰遇杭白菊行情不好,原同福乡联合村300多户菊农的100吨干菊全部滞销,同村一家刚被列为农业龙头企业的杭白菊加工厂负责人表示,按照订单农业要求,把全部滞销的杭白菊按市场价收购。农民第一次尝到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甜头,也对农业产业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那以后,农民与市场、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拿他们的话来说:“市场上什么效益好就搞什么。”种植业向大户集中、养殖业向园区集中,“减粮扩经”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典型逐渐显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呈现了东部粮油茭白、南部蔬菜与加工、西部水产畜禽花卉、北部畜禽苗木、中部菊花水果桑苗的格局。
冯建明清楚地记得,1999年刚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很多农民宁可闲置田地也不愿土地流转,到现在主动要求把土地流转出去发展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已渗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随着土地流转不断加速,全市也出现不少承包大户,河山镇东浜头村一位水产养殖大户回忆,当时还担心虾养多了会卖不出去,后来事实证明,规模越大优势越足,只要有信息有渠道,不怕客户不上门。
2002年我市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通过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成了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的“桐乡经验”。
从1998年起实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战略以来,培育了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深加工,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廉价的“甏里菜”到真空小包装榨菜,从工艺烦琐的农民自晒自烘杭白菊到微波干燥,桐乡农产品加工实现了美丽转身。
“现在,农产品也要讲究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嘉兴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产品再也不是农民靠天吃饭的产物,而是进入大市场的商品,品质、包装、品牌缺一不可。我市制订了地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标准,将农产品生产纳入标准化轨道。
冯建明说,这些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桐乡农业发展的一个轴心。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从最初3年每年300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1150万元,特别是在推进土地流转、建设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大的政策优惠。
到2007年,全市共流转土地4.5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6050亩,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50个,其中千亩以上基地11个。农业龙头企业有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社员3720户。建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7个,绿色食品基地16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分别有29只、35只、2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新闻链接】1998年全市生产总值8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9.3亿元,农业总产值14.3亿元,粮食产量24.2万吨,蚕茧2.1万吨,预算内财政收入5.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