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月8日,桐乡市产权交易所成立。
1月28日,市委、市政府部署市级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工作。
6月,本市各群众团体、各部门组织丰富多彩的迎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
12月19日,嘉兴市首家县(市)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桐乡市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成立。
……
见证人:徐纪祖,1996年至2005年任市体改委(后改体改办)副主任。
犹如经过阵痛才能有新生命的诞生,国有企业的改革惟有用这个比喻才能总结。这十五年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段绕不过去的重要经历,体制改革本身推动着观念的冲撞与更新。
至2003年底,随着市丝绸公司改制结束,桐乡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经过多年的改制与后续工作,国有(集体)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基本退出,职工劳动关系也得到转换。回顾这段历史,谁都不会认为这样的成果来得轻易。
整整为国企改革付出了十年黄金年华的徐纪祖,对国有企业改革也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国企改革中我的思想观念也在不停地改革。很难说国企改革的整个过程都是合理的,但企业要搞活,沿袭原来的体制与经营理念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人对企业负责。”
1997年前: 进展迟缓
1994年,全市结合企业转制改革,成立了国有、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转制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力争两年内完成国有企业转制15家,城镇集体企业转制50家,在三年内形成产权制度新格局的工作目标,提出四种转制形式:股份合作制、还本租赁、先安置后转让、资产增值风险抵押承包经营责任制。除此之外,还可以搞合资、股份制、租赁经营、企业分立、兼并、破产等其他转制形式。
1994年至1996年,对“小、微、亏”企业采取了放开放活的措施,全市有100多家“小、微、亏”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关、停、租、卖、并、破”。但总体上来说,1995年至1996年这两年全市企业改制进展迟缓。
1997年至2003年:攻坚克难
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1997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从而盘活了存量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03年为止,全市234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1997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桐乡市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全面推进、深化完善的阶段。当时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确定浙江调速电机厂、桐乡化工厂、桐乡灯具厂、桐乡华阳电器压铸厂等4家企业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作为企业改制试点单位。在试点工作后,发现股份合作制不是最规范的改制形式,职工平均持股不利于企业高效决策,所以在1999年,提出“两置换两保障”(即置换职工身份、置换企业资产;保障退休人员及内退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现职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资产重组改制。桐乡印刷厂试点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上半年,49家国有商业企业全面完成改制。2000年12月,桐乡市最大的国有企业——桐乡煤矿机械厂实施了双转换改制。
2003年后:后续完善
“到目前为止,已经改制的国有企业经营平衡。其中不乏一些经营特别出色的企业,如桐乡灯具厂、桐乡印刷有限公司等,资产升值都在数十倍。”徐纪祖感慨,从社会资产所有的角度来看,国企的改革有其积极意义。
在当时国企改革中,有部分企业还保留着国有股,随着资产的增值,企业迫切希望国有股能退出。近几年,桐乡也在尝试探索国有股退出的方式。像桐乡印刷有限公司10%的国有股迄今已经增值19倍,总值600余万元,政府采取增值部分30%奖励给经营团队的做法,逐步退出国有股。
到2004年底,我市尚有国有企业122家,其中控股企业99家,参股企业23家。资产总额65.30亿,所有者权益18.16亿元,国有资产总量合计15.11亿元。2005年初,对我市国有经营性资产通过撤并、调整、新设等方式,组建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10月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率先成立。12月,公益事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继组建。
“桐乡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基本平衡,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企业改革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因此达到了积极而稳妥地深化企业改革的目的。”原市体改委党组成员吴纪联回顾这段经历时这样评价。
【新闻链接】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9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16.7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13.82%、15.42%、14.94%。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87亿元,比上年增13.5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6.94%。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0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