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财税博物馆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前来桐乡,将4块大石头“搬”到了杭州。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块税务碑。这块税务碑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赋役情况。
在市国税局记者了解到,这块石碑是几年前在崇福镇发现的,整块石碑已断裂成4块,最大的一块足有两三吨重。将这4块石头拼接起来后发现,上面刻满了繁体字,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却依然清晰可辨。碑文的名称是“抚按酌定赋役规则”,相当于当时的巡抚、按察使司经过商量后定下来的一个赋役规则。落款日期为“明朝万历拾陆年叁月”,算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嘉兴府崇德县田丁粮银总数”,共有“田地荡滩伍千壹拾玖顷叁拾叁亩捌分叁厘内”,其中田多少、地多少、荡滩多少等,在石碑上都有精确记载。共有“人丁陆萬陆千肆百肆拾柒丁”。“额征本色米陆萬玖拾贰斗柒升肆合肆勺陆抄陆撮壹圭叁粟陆粒贰粿叁糠;税粮平徭马壮兵银肆万贰千捌百柒拾柒两叁钱肆分肆厘贰毫柒丝叁微伍尘伍渺叁漠叁沙玖纤叁埃”……
其中最让人大开眼界的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一些单位名称。由于是用文字来表述,不能像阿拉伯数字那样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几位,因此,石碑上许多单位名称对现代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如在表述额征大米时,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斗、升”等度量词外,甚至精确到了几粒、几粿、几糠。而在表述银两时,除了“两、钱、分”之外,还用了“尘、渺、漠、沙、纤”等单位名称,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在《万历崇德县志》“田赋”一篇中,确有立碑的记载:“万历十六年奉旨勒碑”。记载的内容与碑文并无区别。
据了解,像这样以碑文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之前在我市还未发现过。这也是中国财税博物馆收藏的惟一一块税务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