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麻镇通往海华村的通仙桥,由于一些大吨位车辆的频繁行驶,导致拱板出现裂缝的情况,镇里发现后马上报市交通局,很快通仙桥进行了重新建造,于春节前夕顺利完工,有效保障了道路畅通和村民的正常出行。
“实施农村危桥改造工程,改造危桥80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农村危桥改造已被列入政府七件实事之一。日前,记者从市交通部门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政府补助、对桥梁建立“健康档案”等措施,做到农村危桥出现一座改造一座,从而加大农村危桥改造步伐。
1000多座危桥问题各异
据了解,2007年9月至10月,我市开展了一次全市桥梁调查摸底。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共有桥梁3751座,其中农村公路危桥及非适用桥梁有141座,其他农村道路上的危桥有1217座。在这些危桥中,有的有较严重的破损而急需改造;有的破损较轻(如无栏杆等),经维修后可暂缓改造;有的桥面较窄(不到2米宽的石桥),不适宜通行车辆,应随着通车道路的延伸同时对这些桥梁进行改造。分析造成农村危桥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大吨位车辆的通行、原为人行桥或机耕桥后变为通车桥等,造成桥梁出现严重破损而成为危桥。
每座桥都建有“健康档案”
人有“健康档案”不稀奇,但现在桥梁也有了“健康档案”。记者从市交通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对所有运行桥梁建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上面记录了它们的基本信息,包括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地理位置和存在问题、养护和改造情况等。在文字记录的基础上,“健康档案”还给每座桥梁配上了正面和侧面两张“肖像照”,使其形象更清晰。每隔一段时间,有关人员还会对桥梁进行“会诊”,将检查情况第一时间增补进去。据工作人员介绍,桥梁不同于道路,其使用状态好坏一般不易察觉,一旦出现问题将酿成事故。有了“健康档案”后,桥梁的“健康”更有保障了。根据记录在案的情况,交通部门对一些发现“病灶”的桥梁,将根据诊断出的破损原因、破损程度、承载能力等,采取保养、加固、修缮、封闭、设警示牌等措施。
“保护与教育”双管齐下
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桥梁,市交通部门坚持保护与教育双管齐下,一方面制订出台农村危桥改造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农村危桥改造的长效机制,做到农村危桥出现一座改造一座,建立符合我市平原水网地区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桥梁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桥梁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桥梁管理养护的正常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同时,加强对全民保护公共设施的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共同来保护农村桥梁,让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