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春季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条件注有本地户口的多了起来。企事业单位拒招外地籍员工若只是作为个例存在,那么,我们大可以置之一笑,倘若“地域差异主宰招聘规则”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恐怕对社会稳定和公平都将构成挑战了。
用人单位在注有本地户口优先或非本地户口不招等条件时,显然已对人才使用成本作了全盘考虑。基于本单位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有一定的现实原因,但将地域条件置于招聘对象实际素质之上,此举明显已失之公平。
近年来,地域歧视已成为一种亟须重视的社会现象。地域歧视实质上就是基于地域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一种“排外心理”, 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类心理活动引发的一种不公正的舆论倾向。如同性别歧视、容貌歧视一样,更多时候,地域歧视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能感受得到。
地域歧视进而扩大到人才领域,对桐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究竟是祸还是福呢?
据人事部门不完全统计,桐乡籍毕业生回乡就业人数在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与桐乡实际需求相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目前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领域,外地人才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一方面是打着广揽人才的旗帜,一方面却更多地将非本地户口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样两相矛盾的做法是无知的表现。地域歧视侵害了人人平等的基本价值,人为地制造了不同省籍人群之间的矛盾,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背道而驰,对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桐乡的包容性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但面对城市化进程、流动人口的加剧,我们是否真正拥有了可以“海纳百川”的法治精神与文化氛围?“生源地域歧视”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记者认为,要阻止“生源地域歧视”泛化现象, 还得依靠社会文化层面的正面引导,营造相互尊重、开放健康的社会心态。城市管理者也应该通过积极、现代的管理思路,培养包容、开放、平等、和谐的城市精神,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共融共荣,让桐乡这个城市在保持多样性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具备一种“有容乃大”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