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作为联系家校之间的一个信息平台,为家长了解子女多了一个渠道——
近年来,我市不少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都开通了“校讯通”服务,累计用户已达2万余户。作为学校与家长加强联系与沟通的一个信息平台。“校讯通”实施的效果如何?它能否实现老师、学校与家长的即时沟通?本报记者为此专门作了一番调查采访。
“校讯通”系统利用短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搭建的一个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具有 “家校互动”、“移动校务”等功能,老师通过在电脑上的简单操作,可以把学校通知及学生成绩等相关信息发到指定的手机上,实现老师与家长的即时互动。
桐乡市第六中学(老校区)2006年年底安装了“校讯通”系统后,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校讯通’蛮好的,去年我办理了该项业务后,儿子每次考试后的成绩、在班级里的总体表现,以及什么时候要穿校服、学校要搞什么活动等等,老师都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我手机上了,这样我一看就明了了。”儿子在桐乡六中读初一的朱女士说。“以前,儿子在学校里有些什么情况,我们很难及时掌握,现在有了‘校讯通’后就好多了。”儿子在市实验一小振东校区读二年级的陈女士对此也深有同感。她说,儿子放学一般都是由婆婆代为接回家的,学校里有什么事或孩子的回家作业有些什么,还要麻烦婆婆转告,有了“校讯通”后她就方便多了。特别是这几天刚开学,需要准备些什么学习用品、每天的家庭作业有哪些,近期家长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老师都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她的手机,使她能及时了解到学校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日常信息。而教师们认为,“校讯通”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的上门家访的不足。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反映,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校讯通”的用处不大。市民张先生说,去年9月份儿子刚上小学时,大部分家长开通了“校讯通”,但他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收到的短信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月也没几条,而且有时还是重复的,认为没有多大意思。而女儿在实验幼儿园上学的沈先生也表示,开通“校讯通”后,他收到的只是女儿在学校的菜谱、点心等信息,而这对于每天自己接送孩子的沈先生来说,认为每月花费9元钱没有多大意义,含金量太少,因此在用了几个月后,他也取消了该项业务。
据了解,“校讯通”主要由老师通过电脑操作完成。因此,“校讯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了操作老师的电脑水平与联系家长的积极性。有关业内人士也表示, “校讯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其功能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