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桐乡经济开发区的6家企业到劳务引进基地——安徽池州招工,带去1200个招聘岗位,却只招到40多名工人。据了解,这6家企业经过春节放假后,缺工人数都达数百人。相关人士认为,本地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外地招工难,主要是本地招工条件失去优势造成的。
劳务引进基地市场渐小
“安徽省池州市作为我市2005年建立的劳务引进基地,曾为我市输入了不少合格的员工,没想到此次竟只招了这么几名职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主任助理周湘杰分析,除了招工企业岗位需求的因素外,很大一个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势头迅速,职工平均工资也达到1000元左右,当地职工自然不愿背井离乡了。同时,当地政府也意识到员工的重要性,出台了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和发放培训生活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用工优势,而我市相对于当地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优势已经不再突出。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不仅仅是安徽省池州市,湖北省江陵市、安徽省淮北市等地区的政府都已不鼓励当地居民外出打工。而我市企业前去这些地区进行劳务引进必须要经当地政府批准,这就加大了我市一些企业招工的难度。
本地企业员工流动性渐大
目前,我市相当多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频繁,企业对于大规模地招聘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专业人士分析,一个企业保持适当的员工流动率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更新和发展,但过高的流动率不但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而且会给企业在培训、生产等方面造成成本的提高。市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2007招聘员工1200多人,但流动的人数达到一半以上。该企业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说:“新进员工要培训一个多星期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培训费用在1000元以上,这对于企业来说负担不小。”
有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流动首要的因素是工资水平,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渐趋年轻化,我国地区间差异逐渐缩小,劳动者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很多的劳动者在看重工资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个人今后的发展空间、企业对个人的尊重和企业的用工环境。
政府、企业应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创造条件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优势留住员工,已经成为摆在政府、企业面前严峻的问题。
我市一些用工较好的企业除了规范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签订合同、为员工参保、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不断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外,还会充分尊重员工,为员工发展创造空间,给员工生活上提供便利。
相关人士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自由流动,双向选择,好则留,不好则走。而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发展之本,所以,作为政府、企业都应该重视起来,以不变应万变,用政策、待遇吸引员工,用感情留住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