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拍摄的举办庙会的地坛公园。新春佳节临近,北京处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气氛。 新华社发
百节年为首——中国人俗称春节为“过年”,它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绚丽多姿的一个。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春节元素”也悄然发生了变迁。
“春节着新衣”悄然褪色
在着衣方面,中国人过年讲究的是个“新”字。在昔日物质匮乏时代,很多中国人中国人只能在新年时才能穿上一件新衣,即使不能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至少也要买双新袜子过年,图的就是一种“沾新”。年初一穿新衣更是很多中国孩子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日常添新衣已很平常,中国人对于春节着新衣的渴望便不如以往热切。对此,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专家孙丽萍说,春节着新衣是中国人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一种方式。与过去相比,当代中国人有了更多选择新装的能力和时机。
1月27日,一名女孩挑选鱼形八宝饭。春节即将来临,杭州一家老字号推出了两款鲤鱼形状的八宝饭,以“年年有余”的寓意赢得了顾客青睐,十分俏销。 新华社发(李忠 摄)
别有新意的春节“食文化”
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在春节各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中,最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食”文化。在过去,中国北方讲究大年初一早上要吃胡萝卜羊肉馅饺子。如今,饺子花样早已不拘一格。依然是面粉为皮,馅的内容则成了五花八门:芹菜、韭菜、西红柿……山西省曲沃县八十岁的屈淑芝老人告诉记者,在粮食紧缺的年代,白米白面最为珍贵,那时的人们最不喜欢把玉米等杂粮摆上春节的饭桌。但到了今天,春节期间吃“窝窝头”不仅新鲜,而且保健养生。
专家指出,如今春节传统食物的制作也更为专业化。旧式的农业社会里,腊八之后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忙着张罗各种过年食物。而在当代,各种春节传统食物在商铺都有成品销售,各种口味随便挑选,对消费者来说省时省力。
春节拜年:亲情传递丰富多样
拜年是中国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这一特殊的交际方式,中国百姓之间相互表达祝福,增进感情。近年来随着手机、网络和汽车在中国的日渐普及,中国人的亲情友情在短信、音视频和更为丰富多样的交通工具中代代延续和传递。
2008年春节,远在欧洲留学的张晶借助网络视频与家人互致祝福。春节期间,很多像张晶一样在外地或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不能与亲人和朋友会面,此时发个手机短信或者通过网络音视频聊聊天,就成了他们互祝春节问候的首选。
2月9日,长沙市民在火宫殿逛庙会。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请来“家政”扫“新寓”
中国人过年,不光讲究衣着面貌要“新”,对于自己的栖身寓所,历来也不忘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大扫除。但是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给房子做大扫除却也是件麻烦事:一来得有做家务的时间,二来需要备有打扫的工具。2008年春节,为了解除这样的烦恼,很多百姓找到家政服务公司来“代理打扫”。
近几年,家政公司“代理大扫除”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尤其对于一些儿女在外地工作、自身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讲,想要干干净净过个新年,这种家政服务确有便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