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郑州市一家三口人在“福娃送福”的宣传画前游玩。 在郑州市街头和公园,以民俗、奥运为主题的各类装饰营造出新春喜庆气氛。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如今过年吃得倒是丰富了,可亲戚轮流请客,我老担心肠胃出毛病。加上平时吃得都很好,年味反倒越来越淡了。”最近,62岁的许正宝在昆明一餐馆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向记者诉说着这种“甜蜜的苦恼”。
如今过春节时出现的种种“甜蜜苦恼”,恰恰让人们品味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年夜饭: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如今的退休干部许正宝在上世纪70年代时正值30岁左右,因为是家中长子,全家十多个亲戚每年都到他家吃年夜饭。回忆起其间变化,他感触良多。
许正宝回忆,那时猪肉还凭票限量供应,要排队才买到;鸡要么是自家养的,要么得提前去农村才买得到;想吃点花生米,得提前让跑长途车的司机到外地帮带回来;年夜饭最多六七个菜,大部分还是素菜、豆腐;鱼、水果、饮料就更没有了,市面上能买到什么就吃什么。“哪像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海鲜、进口水果、茅台酒都不稀奇了!”
说起多年前做年夜饭的辛苦,许正宝的妻子张琼珍可谓是“心有余悸”:年三十之前的三天就开始买菜、洗菜、炸酥肉、揉肉丸子等准备工作;家里没有自来水管,洗菜要去巷口的井里挑水,煮菜的水1分钱3桶,要自己买了拎到家里;厨房的灯泡只有几瓦,烧的是蜂窝煤,呛得人直流眼泪;年三十当天不放假,一大早就起来蒸糕,下班赶回家马上就开始做饭;洗碗得现烧水,当时没有洗洁精只能用碱水,洗完手生疼。“太累了!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现成的,都得自己做,不像现在还能去超市、卤菜店买熟菜。每个大年三十都要到晚上一两点才收拾完。”张琼珍说,以前只吃一顿年夜饭,现在过年亲戚朋友轮着请要吃好几顿,但比以前省事多了:“大家都去餐馆酒店吃,又好吃又省事。尤其是不用洗碗,太幸福了!”
年夜饭的环境也有了变化。“以前哪分什么客厅卧室,十多个人就挤在十多平方米小房子里吃饭。现在一百多平方米的家宽宽敞敞,去餐馆吃也都讲究个环境,确实不一样了!”许正宝高兴地说。
过节方式:从“逛公园看电影”到“旅游购物”
“上世纪70年代吃完年夜饭,大家只能聊着天守岁,春节3天假最多带孩子去逛逛公园、看看电影。上世纪80年代家里有了电视,大家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在春节7天假,大家旅游、逛街购物……想怎么过春节,全由着自己!”说起过节方式的变化来,张琼珍的姐姐张琼芬有着深刻的体会。
“光从春节放烟花上看变化也很大。”张琼芬说,上世纪70年代孩子们只能放鞭炮,因为舍不得还把鞭炮拆开了一个个地放;上世纪80年代孩子开始放小型烟花,大烟花只有一些单位才统一放;现在过节家里都买数千元的烟花来放,烟花品种越来越多,几千响的鞭炮也很常见。
“单从洗澡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变化。”张琼芬说,以前过年洗澡只能去公共澡堂,光排队就得五六个小时,中间姐妹俩还得换着去吃饭,现在在家洗澡方便得很。以前过年前两个月就得开始洗衣服、被子、打扫卫生,想起来就头疼,现在有洗衣机,还能请家政公司,轻松多了!
年初一身着红色唐装的张琼芬曾是制衣厂的裁缝,她因此留意到了人们的服装变化。“过去街上一片黑灰蓝。而且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才能给孩子做件新衣裳。”她说,现在大家穿得鲜艳了,款式多了,衣服也很少自己做了。“以前孩子的压岁钱才5角,现在亲戚都是几百元地给,去商场什么衣服买不着!”
2月7日,市民在福州市左海公园内游玩。 当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榕城福州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在一片欢歌笑语中迎来鼠年新春。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苦恼:应酬太多成为新的一大“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的观念变化,在春节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里,不同的人群也开始有了不同的新苦恼。
许正宝感慨地说,以前大家都盼着过年,因为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现在这些愿望平时都很容易实现,过年的意义似乎也就不那么突出了。他还表示了对自己健康的担心:“现在每年春节亲戚朋友轮着请吃饭,我觉得自己面对再好吃的菜,都没有什么胃口了,因为老吃油腻食物肠胃也常常不舒服。”
相比之下,张琼珍担心的似乎是“小问题”。“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亲戚家都有私家车。一过节我们小区停车就成了难题。”她还说,以前过年“累”是因为家务太多,现在过年也不轻松,是因为亲戚朋友间的应酬太多。“几天假期过去了,觉得自己好像还没好好休息过!”
张琼芬则认为,今后的孩子们怎样才能真正领会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精髓,才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过春节常常能拿到几千上万元的压岁钱,怎么花就是个问题。加上现在过节很多家庭都在吃吃喝喝、打麻将、看电视中度过,这种不很健康的过节方式,会不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呢?”她建议,今后过春节大家应该来点创新,用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式“过个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