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29日,家住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的下岗职工林彩霞收到了市委书记贾春林送来的新年贺卡,上面写着:“伴随着新春的脚步,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矛盾合问题总会得到逐步解决,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美好的新兴化……”同时收到贺卡的还有沈启森、周宝林等4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曾经是“老上访”。如今,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他们年前的境况如何,依然牵动着贾春林的心。林彩霞说:“政府对我们已经尽到了努力,我们应该相互理解……”这是兴化市构建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
评议,让老百姓口服心服
今年60岁的沈启森是兴化市建安公司的一名木工,1968年在兴化肉联厂水塔施工时发生意外,双目失明。由于退休早,2005年前他每月的退休金仅460元,比与他同时上班的人少140多元,于是沈启森频频上访,要求享受同等待遇并提高护理费。前不久,兴化市信访局召集信访人沈启森及其家人、亲友、承办人和相关单位部门的分管负责人、兴化市人大代表等,对该信访进行终结评议认定。通过信访人、承办人双方举证、质证、辩论、旁听人发表意见并投票表决等,最后沈启森在最终评议认定书上签下了“同意”和“息访”的意见。沈启森说:“我上访以来,还从来没有那么多人为我的事这样操心。”
据了解,兴化市信访局实施的终结评议制度,在泰州市尚属首创。不少百姓都说:“这样的评议,咱老百姓心里敞亮。”近年来,江苏省兴化市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协调资源,设立“大调解中心”,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包案机制,采取终结评议制度等,全力化解信访矛盾,降低信访量。
调解,让老百姓家庭和睦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上个月的一天,老圩乡的倪大娘却满头是粥地哭着来到乡司法所。原来是老人与长媳话不投机,于是长媳就将一碗热粥倒在了婆婆的头上。调解员朱锦山通过法与德以及换位思考进行启迪,使长媳渐渐感到愧对婆婆,一场长达9年的家庭纠纷终于得到了有效化解。
“以前他们家婆媳不和,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三天两头地吵,引得村里人看笑话,儿子在村里也抬不起头来,现在好了,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我们做乡邻的看着心里都觉得舒坦。”与大娘同村的老沈乐呵呵地说。
“大调解中心”的同志介绍说,近年来,兴化市提出了完善“大调解”机制的目标。逐步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全市35个乡镇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配齐配强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抓基础、抓苗头、抓隐患,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以调处中心为领导,以乡镇调解中心为重点,以村(居)调委会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目前,全市35个乡镇(开发区)都已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各行政村、城镇社区、部分规模企业等都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各级调解组织达1680个,调解员5065人。2007年共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448件,成功率达97%以上。
和谐,让老百姓日子红火
兴化市昌荣镇富民村是个拥有2700多人的村子,6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2005年底,因为要建一个变电站征用村里的土地而引发上访。老戚和老杨便是其中的两位。老戚以前只靠种地增加收入,后来通过信访局、农耕办等的调解,上访的群众终于达成一致,从而使征地补偿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现在的老戚在村里的水泥厂跑运输,每天能挣几百块钱。老杨现在也静下心来养殖螃蟹,据说今年可收入七八万元。
提到2005年的一次上访,50多岁的村支书纪加余深有感触:“正是过年的时候,以前每年村里在这个时候都忙着给‘四属五保’分配过年的东西,可是一上访,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忙着给上访户做思想工作去了。保一方平安,村子才能发展起来,村民生活才能富裕起来。后来信访等部门的同志和我们一起终于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上访户也很同意,10多天就解决了问题。村子里和谐了,大家心里也舒坦了,日子也就越过越红火了。”
提到构建长效机制,贾春林深有感触地说:“信访是机关第一难,信访工作人员每天听到的是哭声、骂声、没用声;处理的是难事、烦事、棘手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决机制、体制到问题,用爱心架起老百姓心中的桥梁……”
目前,兴化市已经出台了14个文件,从五保老人的供养到孤儿的救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一个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