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同是一份成绩单,《政府工作报告》送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乃至全省百姓眼前时,大家的目光总会首先驻留在那些经济发展数据上,而其中最关键的,又无外乎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指标——生产总值。 意料之中,今年的这些数字同样传递着令人振奋的信息:浙江经济在稳健地大步前行,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0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40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浙江经济的无限活力。 浙江经济“跑赢大盘” 当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以一个五年的小周期来梳理浙江经济发展的曲线,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根始终向上的“阳线”,当记者重新翻阅这五年来的各份《政府工作报告》,那些虽然已经成为过去的数字在今天看来却依然闪亮。 在2002年时,全省生产总值是8000亿元出头,到了2003年时,这一数字顺利突破9000亿元,和上年相比较,增长幅度超过14%; 接下去的2004年,浙江的生产总值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又是一个14.3%的增长,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 到了2005年,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中,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3000亿元,比2004年增长12.4%; 而在2006年这个“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浙江的再次获得一个完美开局,全省生产总值踏上15000亿元的台阶,比上年增长13.6%; 就在吕祖善省长刚刚向省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07年的浙江经济继续成为其中的一个闪亮点:2007年年底,生产总值已经升至18640亿元;细细一算,这五年来,年均增长幅度为14.1%;而与此相接近,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 作为一县之长的省人大代表陈建明来自温州泰顺,看着报告中高走的经济数据,陈建明用“充满振奋感”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五年来,的确是浙江的经济又一个飞跃的五年,五年增长了1万亿,每年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向上走,说明了本届省政府的工作成绩非常实效,步伐不但大,而且相当扎实稳健。” 在本报专为“两会”而开设的网友交流平台中,也有热心读者这样评价全省经济发展的成绩:“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而浙江年年都比全国的平均速度快,用股市里的一句话说就是‘跑赢了大盘’,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很满意。” 民生支出节节攀升 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宁波余姚市梁弄镇东溪村77岁的老人陈双龙也同城里人一样能领到200多块钱的“养老金”,享受同城里人一样的“退休”制度了。说起这个,老人可得感谢他正式参加的社保新政——农民养老保障。 为了这个让全市的农村老人享受这样的保障,余姚市财政每年要拿出7000万元;而对于整个浙江来说,这个数字将更为庞大。但浙江却这么在做了,而能够全力推行这些“民生新政”的雄厚底气,便是全省经济的隆隆高速前行。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内容:与全省生产总值年均14.1%相对应,全省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照可比口径,年均增长幅度为14.9%和15.3%,增幅更大,而且在财政收入的使用上,不断向民生支出方向倾斜。 就在去年年底,新华社专门发文,解读浙江这个GDP超万亿元的大省的“民生财政”支出清单:2006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就占到了当年财政支出总量的66%,民生支出增量占当年财政支出增量的72%;而在2007年的前三季度,全省和省级财政增量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更是高达77.6%和89.6%…… 如果说这些数字看起来还有些遥远的话,那么千家万户银行存折上数字的增加,房子的变大,乃至手机的不断更换,着着实实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百姓收益匪浅的最好注脚。 省人大代表徐辉是宁波环卫系统中一个普通的保洁员,六七年前月收入不到700元,而如今早已翻倍有余:“我这样一个外来打工者,在宁波租住着一个三十多平方的房子,如果没有浙江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也不会这么大。” 红色数字的绿色演绎 按照国人的习惯,增长的数字总是用红色来表示。在浙江的这本经济账中,一串串红色数字让人兴奋,而其中闪现的几个代表污染下降的“绿色数字”更可喜。 在过去五年里,浙江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0.91吨标准煤下降到0.83吨标准煤。 浙江巨化集团副总工程师、省政协委员周永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据收集,对于浙江这样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来说,在2006年的能源消费已经突破1.3亿吨标准煤,其中绝大部分都靠外调和进口,经济的高速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尤甚。 幸运的是,浙江早已针对这一难点全力破题求解,《报告》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经全面铺开,绿色GDP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包括节水节能在内的各项节约工作扎实展开,污染物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 曾有一位人大代表这样对记者说过,他所在城市的一条河开始变清,那是他觉得和经济发展再上台阶一样值得高兴的事。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