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慈溪:现代农业在崛起
  • 赣榆:农村公用设施管理效
  • 平湖:众多新居民“零费用
  • 龙游:农产品因“硒”而贵
  • 丹徒:107%的参合率是
  • 德清:5条野生白鱼带出2
  • 布朗接见郑智董方卓
    布朗接见郑智董方卓
    狂欢节预演激情洋溢
    狂欢节预演激情洋溢
    日本青年庆祝“成人节”
    日本青年庆祝“成人节
    中国金丝猴在韩亮相
    中国金丝猴在韩亮相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密云:创新农村科技网建设模式

      打造“多媒体”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培训档案系统、给农民技术人员评“职称”,密云县在构建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科技服务骨干,以市场化、信息化、乡土化、社会化为特征,适应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县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开创了推进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007年初,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市科委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的意见》。

      结合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县”的工作目标,密云县科委积极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两大体系,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年2月14日,市科委召开全市农村科技协调员大会后,密云县科委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密云县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密云县关于加快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草案)和《密云县关于大力发展和加强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草案)。以培养、建立乡土科技人才队伍为核心,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以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为动力,紧紧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农村科技服务港等科研院所,积极推进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

      由于措施有力,密云县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进展迅速,目前,密云县已在16个乡镇、11个农业主导产业的合作组织及龙头加工企业建立起50个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站,在18个乡镇及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中发展农村科技协调员1231人,还建立了32个爱农信息驿站。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站数和农村科技协调员人数均居北京各涉农区县的第一位。

      密云县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包括上传下达的信息员、调查了解农民科技需求的调研员、连接农村和市场的农村经纪人代表和以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推广员和科技带头人涉及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创新一: 打造“多媒体”信息平台

      加大投入力度,以农村信息化为载体,助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密云县开展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密云县是京郊最先实现村村通宽带的县。这为密云县搭建农村科技协调员远程教育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密云县科委与北京市农科院信息所合作,投资100万元开通了“密云县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库”。该资源库集农业基础资源信息、农业科研信息、农业应用技术信息、农业宏观政策信息、农业市场信息于一体,使优质信息资源在全县各个乡镇、村实现全面免费共享,为密云县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决策支持,为农业科技人员、涉农企业及广大农民获取全面、可靠、快速的农业信息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密云县科委还完善遍及18个乡镇的27个远程教育站点软硬件设备、提升远程教育管理员素质,并为18个乡镇免费更换了18台电脑,32个爱农信息驿站配备了高端PC机、工控机、中国移动信息机和语音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安装了“爱农农企通信息管理系统”,使农村科技协调员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广大社员提供信息、技术、市场服务,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服务能力。同时根据不同需求,为工作站的信息化进行个性化设计,建立了密云板栗网、为百年栗园设计了养鸡监控系统等。

      密云县科委与县电视台合作,每天在固定时间发布一条技术、政策或供求信息。2007年11月,他们开通了科技信息小区广播和手机短信信息机业务。通过手机短信信息机定期向全县农村科技协调员和协调员工作站发布实用技术、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新品种及科技政策等信息,每年发布20多万条,长期为广大农村科技协调员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使全县科技资源及科技成果得到全面推广。

      此外,他们还投资10万元创办了彩色《密云科技》月刊,免费发行到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各大企业、乡、镇。《密云科技》不仅是技术专家传播技术的园地,而且成为技术能手、农民企业家、农村科技协调员展示才能的舞台。

      2007年,密云县科委共确立县级科技计划29项,其中农业项目18项,涉及蔬菜、核桃、板栗、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带动农户2万余户,引进新品种100余种,推广科技成果近20项,培训科技人员达1万人次。

      高岭镇北京油鸡合作社引进北京油鸡,统一饲养管理规程、统一品牌打市场,带动农户86户,年存栏35万只,现已成为北京农科院的北京油鸡惟一的“涌泉行动”示范基地及北京地区柴蛋鸡的知名龙头企业。

      创新二: 建立农村培训档案系统

      2007年,密云完成了“密云培训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了密云县农业人口数据库。9月“密云县农村培训档案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具有数据录入和数据查询两大功能,覆盖了密云全县1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可对全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实现培训记录信息化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录入5500余条培训信息。

      密云县科委主任欧玉金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科技协调员和广大农民进行培训是一个大问题。“密云培训档案管理系统”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农村科技协调员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还可对长期开展农村协调员培训提供参考。农村科技协调员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人员可能会有变化,但是这个系统的框架不会变。

      他说,密云全县人口42万多,其中农村人口27万。凡是年满18岁的农民,如果没有离开农村,其接受培训的情况全部输入这个系统,只要鼠标一点击,各种情况一目了然。该系统开通后,培训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

      东邵渠镇大岭村是个只有60多户、180口人的小村。村养猪专业合作社农村科技协调员基层工作站有工作人员5人,分工负责养殖、饲料、防疫、销售等环节,在推广养猪技术、引进优质品种、培训养殖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7年,该村45户养猪专业户,生猪存栏2600头,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收入520万元,获纯收入近200万元。

      创新三: 给农民技术人员评“职称”

      密云是一个农业大县,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是密云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欧玉金介绍说,解决“三农”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训农村科技协调员,就是要培养新型的农民。2006年底,县委书记夏强到科委调研时指示科委可以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以政府的名义给 “田秀才”、“土专家”、勤劳致富能手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让他们看到了学科技、用科技、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光明前途,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村经济腾飞。

      2007年5月9日,密云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正式颁布《密云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试行)》。县科委牵头组建了职称评审工作的专家库,目前专家库已有涉及水务、水产、林果、畜牧和种植的专家30人。通过对科技协调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分别评定出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农民技师、农民高级技师。获得职称的这些“土专家”可优先享受政策性的支持,每年对具有中级以上农民技术职称的科技协调员给予一定的技术补贴。

      2007年,他们选择东邵渠镇和石城镇作为种植和养殖业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试点,目前,这两个镇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共有459人获得了职称,其中被评为农民高级技师13人,农民技师44人,农民助理技师92人,技术员310人。农民技术人员评定工作的效果已初步显现,通过评定工作,一些优秀的农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北京密富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的果农,经过培训有80%达到了初级技术员的水平,人均果树收入达到了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苹果产业基地。

      欧玉金介绍说,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审工作激发了农民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许多农民找上门来要求参加培训,农机修理人员要求扩大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范围。目前,专家们正在编写教材,今后将逐步扩大职称评定的领域及范围。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记者 赵信一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