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目标】 2003年,我省提出,不断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丰硕成果】 过去五年,我省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取得新进展。2005年4月,我省下发《村级组织的工作规则(试行)》,这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正式出台的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规则;在2005年的村级换届中,农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实行“两推一选”,若多数群众不同意的,就不能提名为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如温岭的“民主恳谈”、武义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新昌的“乡村典章”、天台的村级决策“五步法”等,充分体现了城乡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最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基层民主政治。
下郑村:
古祠堂引出的故事
“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监督、由民支撑、由民评定”——这是写在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下郑村村两委办公室墙壁上的标语。“这五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从‘为民作主’变成‘由民作主’。”村党支部书记郑立福解释道。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区别。
这些天,下郑村村民有事没事都会到村头转悠,看看正在整修的古祠堂。根据规划,祠堂修缮要维持原来的风貌,将成为村里的文体活动室,做到文保和文体“两不误”。 58岁的郑立聪老伯眉开眼笑地说,以后我们这些老头子就有好去处啦。
而在一年前,这座明朝时期的古祠堂差点被卖掉。
下郑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老村庄,过去一些街道弄堂最窄的还不到1米宽,下雨天撑伞都过不去,好几次村民房屋着火,消防车无法开进来,村民生病只能先背到村外再叫车,而且很多房屋已经破破烂烂,大家都盼着村容村貌能有改变。2006年6月,下郑村决定着手村庄整治。但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仅4000多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万元的村,资金可是大难题。考虑到古祠堂年久失修,多年来派不上用场,村两委曾想以20万元的价格把它卖给收购文物的生意人,以解燃眉之急。
得悉这事后,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纷纷反对,认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也是村里的文脉所在,宁可负债20万,也不能卖。如果不卖,去哪里筹钱?村子的面貌如何改变?一时间,村民们围绕卖与不卖热议起来。
大家的事情,让大家来发表意见。在村民大会上,村两委把决定权交给全体村民投票表决,表决结果是“不卖”。
古祠堂保留下来了,但是村庄整治不能耽误,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村两委干部多次协商,提出了先行“小改造”方案,即只简单进行道路拓宽硬化和旧房立面粉刷。许多村民却提出,整治就得彻底,争取一次到位。这一意见,在村民大会上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
会上,大家还表决通过成立由村民组成的“新农村建设董事会”,并实行“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监督、由民支撑、由民评定”,同时还引进“听证会”制度,对村里的决策事项“一事一议”,凡事由村民自己选择,最终由村民说了算,接受村民监督。
“五个由民”的做法,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2006年10月,村庄道路浇筑因资金不足,施工队准备撤走。村民获悉后,3天内捐款4万元,使工程得以延续。
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有的村民主动提出不要拆迁补偿款,有的腾出旧房先拆,自己借住其他地方。拆除旧房时,村里还有七八户村民无新房可住,左邻右舍纷纷主动出借房间。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6月至12月底,除政府政策性补助外,下郑村仅用村集体积累的10万元资金便顺利拆除了92户、占地1.3万平方米的旧房,并基本完成了重建,规模相当于全村建设用地的1/6。所用时间之短、改造面积之大、所花村集体经费之少,在婺城区被誉为奇迹。
“尊重民意办好事,集中民智好办事,凝聚民心事好办。”村支书郑立福说,以前村里事务一般都由村干部决定,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命运”,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或者“好心办不成事”;现在由村民来决定,走出“小圈子”,让群众真正成为主体,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把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