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一到农村拜年,很多人家都会热情地端出一碗镬糍糖茶,吃好后再上一碗咸滋滋的熏豆茶,吃饭时更少不了清冽甘醇的自酿米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这些充溢着浓烈乡俗文化的“土年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淳朴智慧的乡亲们使这种特有的“绝技”传承了下来,延续着“土年货”独具魅力的馨香。现在离过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农村不少地方又飘起了镬糍香、米酒香……
“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俚歌中描述的镬糍,过去桐乡农村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塌”。现在农民纷纷进厂打工,精于或乐于塌镬糍的人日渐减少。然而在梧桐街道民安村,大爷大妈们收好晚稻,摘完杭白菊后,塌镬糍卖就成了他们的一项副业。
吃过午饭,64岁的范文仙就开始忙碌起来,先淘洗8公斤上好的新糯米,煮好,晾上10分钟,然后在土灶上,用大锅、大铲塌。范文仙说:“塌镬糍是件体力活,还得讲究技巧:锅不能有油腻,烧的饭要不干不烂,塌时用力要不偏不倚,就连烧火也有讲究。”熟能生巧,经过传授,现在村里不少人都会塌镬糍,速度快的人一天能塌上10多公斤镬糍。
第二天早上范文仙就将前一天塌的镬糍拿到市区卖,8两一袋,每袋5元。范文仙说春节快到了,很多农村家庭在办喜酒,招待客人时都要用上镬糍,因此镬糍生意越来越好,有的人一个冬天能赚上好几千元。而买镬糍、吃镬糍的人则体会着一种“久别重逢”的温馨,“以前母亲常塌镬糍,现在看到就像遇到了老朋友,在吃得健康的今天,这才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市民宋先生还说他每年都要买上好几袋,寄给远方的妹妹。
在屠甸镇,一到腊月,农家就开始自酿米酒,俗称“杜搭酒”,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装满了瓶瓶罐罐,这是农民过年必备的年货。红星村李阿龙酿酒用的糯米是自家田里种的,酿酒的技术是爷爷教给他的。先用大蒸笼将糯米蒸煮成饭,然后盛在淘箩里用冷水淋凉,再把酒药拌入饭中,一起倒入大酒缸,中间挖一个小孔。经过保温、发酵,酒香就会溢满了整个屋子。“20多年来,我每年年底都做米酒,一来过年招待客人,二来送亲戚。”李阿龙说因为制作工艺繁琐,农民手头又宽裕了,在家自制米酒喝的人少了。但他觉得如果过年不喝“杜搭酒”,总觉得少了几分年味。现在,屠甸镇一些农民,全家人齐上阵做酒,卖给镇上的饭店,每公斤5元,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饭店老板也说:“别看这酒‘土’,可它浓缩的却是传承几百年的桐乡‘年文化’,很多喝惯了高档酒的客人一到春节就点名要喝‘杜搭酒’,我更希望这种‘土年货’的香味能越洋过海,飘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