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工地上,许多农民工又开始整理返乡的行囊,准备回家过年。因为拖欠工钱,一些人开始鼓起勇气向老板讨要工资
“我们买了明晚9时的火车票,可是到现在还没有拿到工资。”1月4日下午,云南来桐打工的小赵等4人在市区润丰步行街的一处工地外,等着包工头支付拖欠了3个多月的工资,由于天气寒冷,他们一个个冻得鼻子通红。
今年全年的工钱能全部拿到吗?这是年末许多农民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现状:拖欠工资仍然存在
小赵说:“虽然没有拿到全部应得的工资,但每个月都能按时给一部分。”小赵在该工地做了两个月的木工,说的是每月1000元,可他只从包工头那里领到了700元的生活费。
活干完后,小赵等了3个多月,还是没有拿到应得的工资。直到回家的日子迫近,他们只好不断催促包工头发工资。小赵说,出门做木工这几年,自己遇到的、看到的欠薪事件不在少数,而平时发生活费,等到工程款到手再付清工资的做法几乎成了“规矩”。
据了解,早在2004年,我市就开始着手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由于欠薪保证金制度等的实施,目前,我市建筑领域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基本都能够遵守有关规定,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但拖欠工资的问题为何还会发生呢?
根源:工程层层转包,民工维权意识淡漠
知道你们的老板是谁吗?听到记者的提问,小赵和他的同乡们频频摇头,只知道大老板是四川人,包给一个河南人,再包给他们的包工头。而对于包工头,小赵说:“只知道手机号码,住在哪里,人品怎样,一概不知。”“我们也不签订什么劳动合同,做多少只有一张张‘白条’。”另一名民工小刘说。
记得以前记者曾经采访过10多位农民工,他们均表示,从来没签过劳动合同,也不要求建筑公司一定给自己签订劳动合同。而他们对于拖欠时间较长的工资多抱着“算了”、“认倒霉”等态度,消极地接受现实,不打算再去追讨。小赵说:“这是真的,今天要不到工资,我们也只能回家了,能有什么办法呢?”
此外,建筑工地上工种多、务工人员数量大,而且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间又不固定。再加上用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遇到拖欠工资等情况,相关管理部门难以取证,处理难度较大。
对策:加强法律意识,规范劳务用工
1月5日下午4时许,记者打电话给小赵询问他们是否拿到了工资。“拿到了!明年我们还要到桐乡打工的。”小赵说。目前,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几乎占了桐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数字还会增加。业内人士指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农民工维权的关键一步。
记者还走访了有关专家,他们认为,应当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将企业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劳动用工信用状况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确保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将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