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大丰:村企联动的“二龙双
  • 沭阳:高墟涌现千名"创业
  • 晋江:整治畜牧养殖污染保
  • 义乌:欲长做世界圣诞礼品
  • 莱西:打造建设新农村坚强
  • 盐都:国税核查“四小票”
  • 绚丽沙雕
    绚丽沙雕
    希拉里当选最敬佩女性
    希拉里当选最敬佩女性
    英国骑士开始狩猎
    英国骑士开始狩猎
    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开幕
    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开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安吉:三大工程激活发展动力

           浙江省近日在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安吉县,召开了"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万人动员大会。这是安吉在确立"生态立县"之后又一次自施压力,继续推动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具体行动。在会上,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指出,这是安吉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确定生态立县战略 

           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 

           核心阅读:上世纪80年代,安吉以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换来了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在经历深刻反思后,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决定:走"生态立县"之路是安吉必然的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太湖流域重点源头地区,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45万人口。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吉不甘落后,开始打开山门、广招客商,引进了许多印染、化工、造纸、小建材等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以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换来了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在经历深刻反思后,安吉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决定:走"生态立县"之路是安吉必然的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1998年,国务院开展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使安吉痛下决心,一方面顶住压力关闭了全县第一利税大户孝丰造纸厂,关、停、并转20余家小造纸、小化工企业。当时,为切实保护好安吉的青山绿水,时任安吉县委书记的戚才祥甚至因为否决一个度假村开发项目,亲自上门向开发商解释。另一方面安吉从全面实施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开始,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工作。2001年,安吉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2003年,在县党代会、人代会的工作报告中,安吉正式提出争创全国生态县。 

           就在这种形势下,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历届领导就这样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立足于典型山区县的特殊县情,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与安吉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按照"既要生态更好,又要经济发展更快"的要求,开辟了"生态立县"这条强县富民的绿色发展路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树立了典范。 

           山青了,水绿了,生态效应就显现出来了。生态效益惠及百姓,安吉县报福镇石岭村村民傅美杰做了一个最实在的对比。他回忆说,1990年的安吉,台汛期间3天降雨量为569毫米,而2007年浙江16号(罗莎)超强台风,24小时内的降雨量就高达328.6毫米,但与1990年相比,2007年的洪峰水位却要低1米多。傅美杰回想起1990年的情景,脸色凝重地说,当时由于泥石流、山体滑坡,公路被冲毁了好几公里,村里损失巨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今年超强台风虽然经过石岭村,村子却安然无恙。 

           深化生态县发展 

           自加压力设立全国惟一示范区 

           核心阅读:新农村建设旨在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生态建设重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强县富民,难点也在农村。两者应该实现"互融共通、协调共进"一体化发展。然而,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安吉县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深化生态县发展的需要。 

           10多年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与赞誉,安吉在这个时候却认识到生态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在被授予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称号后,浙江省立即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生态县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全省学安吉、全国看安吉,安吉怎么办"的实质性问题。安吉县委、县政府也提出"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扬生态之长,补工业之短,提开放之速"的发展战略。 

           安吉县政府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旨在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生态建设重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强县富民,难点也在农村。两者应该实现"互融共通、协调共进"一体化发展。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安吉县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深化生态县发展的需要。今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同意,在安吉设立全国惟一的"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随后,安吉县环保局立即完成了示范区建设发展思路与规划。 

           在国家环保总局、浙江省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会议成功召开,安吉将借助示范区这个有效载体,全力打造经济生态协调共进、环境产业和谐共存、精神物质交融共通、"三品"(新农村建设中的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品质农民)、"三力"(生态经济实力、生态文化活力、生态环境魅力)互促共建的全国生态建设的"安吉模式"。 

           然而,有了思路、有了载体,问题也接踵而来。安吉县鄣吴镇玉华村就遇到这样一个实际难题。玉华村是个有历史、有人文,风景优美的山村,却一直缩在山区的旮旯里不为人知。如何找到结合点,在生态建设中突出历史人文,这个急坏了玉华村村支书邱兴明。于是,邱兴明只能向安吉县环保局生态办求助,希望能找到一条既保护环境,又带领村民致富的好路子。 

           已经尝到发展生态经济甜头的石岭村、深溪村同样面临着新的压力,好山好水带来的休闲经济让当地农家乐越办越红火,可就因为当地农家乐发展迅速,前些年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这好山好水要是受了污染,可就断了我们的财路。"当地村民对此忧心忡忡。 

           其实,如何做好示范区"互促共建"工作,如何建立真正的"安吉模式",这些都是安吉县政府急需解决并立即落实的相关问题。 

           着力建设三大工程 

           探索生态建设新模式 

           核心阅读:"三大工程"是示范区建设的抓手,包括生态文化工程、产业发展工程、环境优化工程。与此同时,安吉县突出"三抓三促进"特点,编制完成了《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规划》。 

           要做好示范区"互促共建"工作,离不开"三大工程"建设。据安吉县环保局局长吴毅能介绍,"三大工程"简单地说就是示范区建设的抓手,就是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生态文化工程,尽快壮大生态经济的产业发展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环境优化工程。 

           目前,安吉县已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条块协调联动、农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建立了以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浙江省、市环保局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编制了由40项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组成的《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规划》。《规划》突出了"三抓三促进"特点,即抓集中集聚集约,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科学布局;抓品牌品位品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一体发展;抓沿路沿线沿景(区),促进经济文化人居系列示范。 

           与此同时,安吉全县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实力新农村、生态文化活力新农村、生态环境魅力新农村"这个目标,开始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与生产发展一体推进、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品位村镇与品质农民和谐共进"的生态建设新模式。昔日深山里不为人知的小小山区正沿着绿色发展这条路子,向生态文明大步迈进。 

           探索生态建设新模式 

           在经历深刻反思后,2003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决定:走"生态立县"之路是安吉必然的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历届领导就这样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立足于典型山区县的特殊县情,又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与安吉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树立了典范。 

           安吉县并没有满足于这些好山好水给当地带来的生态效应。在享受10多年来努力成果的同时,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于是,安吉自加压力,提出要把新农村与生态县建设相结合的思想,这是深化生态县发展的需要。今年8月,安吉县设立了全国惟一一个"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并为此编制了《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规划》。 

           安吉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可以说在生态建设方面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为我国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经验。然而,如何使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建设完美结合,沿着互融共通、协调共进、一体化方向发展更是当务之急。这不单单是安吉县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更应该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山区县在发展农村经济时要仔细考虑的重要问题。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