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年纪虽小,却承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身体残疾的心理压力。然而,他们却能够走出阴影,以乐观、上进的态度生活着
12月3日,时值国际残疾人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好少年,感受他们的艰辛历程,了解他们是如何走出阴影,踏上光明之路的历程。
“我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好心人”
今年12岁的李舒雨听力残疾,就读于桐乡市特殊教育学校。李舒雨的父母均是聋哑人,所以家庭条件十分困难,虽然学校已尽力补助她住校的生活费,但仍显得捉襟见肘。去年,一位好心人在得知了李舒雨的情况后,开始资助她的学习生活费用,这使她特别感动,她决心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这位好心人。
李舒雨相信,勤能补拙。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一个发音,还是一种计算方法,她都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尤其是语言训练,练一个发音就常常练得口干舌燥,嘴巴发酸,老师让她歇一歇,可她说:“老师,我说得和你不一样,再教教我吧!”看着她恳求的眼神,老师也就不厌其烦地继续教。如今,她已经能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除了努力学习,李舒雨还尽量帮助他人。在寝室,为困难同学穿衣裤鞋袜、洗脸梳头、铺床叠被;晚上睡觉前,为她们洗脸、洗脚、铺被;平时还要帮助一些同学换尿湿的裤子。她还会在教室帮助同学洗手、分点心、戴红领巾,看见同学衣服脏了,她就主动带去寝室换下,看见教室地面脏了、柜子灰尘厚了,就拿抹布擦一擦,同学病了,会主动协助老师照顾,帮助取药喂药。
“有了他们,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11岁的刘丹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一次车祸中,父母丧生,自己的腿受伤,造成终身残疾。几个月以后,刘丹重返学校,“那时,我是多么地自卑呀。”刘丹说:“我强烈地感觉到我和其他同学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有爸爸妈妈,我没有。体育课上大家都能跑得很快,我却只能一瘸一拐地跟在大家的后面……”这时,老师和同学都感觉到了她的失落,老师找她谈心,同学们为她补课。刘丹觉得,虽然没有了爸爸妈妈,可自己还有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和同学,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之后的日子里,刘丹越来越开朗,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作文竞赛、书画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试成绩也总在全班的前几名。她说:“现在,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要来请教我呢。每当同学来问我的时候,我经常耐心地给同学讲解,这也算是对同学们的一点小小的回报。”
近年来,市残联、市民政局、团市委等部门通过结对、评奖等多种方式帮助着这些少年。社会、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他们的爱正如一缕缕阳光,照亮了全市少年残疾人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