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小桑苗大量上市季节,可凤鸣街道联庄村里却没有了往年抢收抢购小桑苗的热闹场面。仅有的两个收购点旁,稀稀拉拉几名农民正在从三轮车上卸小桑苗,以往被外地客商、客车挤得水泄不通的马路空空荡荡。
“去年10多个收购点都忙不过来,一天起码得做成上百万株的买卖。现在卖小桑苗的农户少,来买小桑苗的客户更少。”一收购点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 “今年蚕茧价格的全线下滑直接影响了小桑苗的销售。”蚕桑管理站工作人员说。今年我市小桑苗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出产小桑苗8亿多株。现在小桑苗销售已有一个多月时间,按照前两年的规律,销售价格会稳步上升,像去年从每株起始价0.45元到后期卖到了每株0.75元还供不应求,平均每株价格在0.6元以上,产值达4个多亿。而今年销售形势出现大逆转,由于客户购买量大幅减少,每株小桑苗价格已经从开始的0.37元跌到0.13元。这一“跌”也扫了农民挖苗卖苗的兴致。农民张福全说,卖了手头的3万多株小桑苗,家里还有7万多株就不卖了,明年3月“回枝”后等行情好了再卖。在凤鸣街道和张福全想法一样的农民不在少数。
小桑苗行情不好可以来年再卖,而与小桑苗销售有着巨大连带效应的蚕茧却很难隔年消化。今年我市实际发放五季蚕种38万张,总产蚕茧1.52万吨,蚕茧产值预计在2.7亿元左右,蚕茧收入比去年减少2.03亿元。
凤鸣街道中群村的邬树荣为记者算了一笔“农业账”,他今年饲养蚕种13张,平均每张40多公斤的产量在当地已经是很好的饲养成绩了,但今年除了春蚕价格每50公斤在1000元以上,其他几季鲜茧价格都只有700元左右,全年蚕茧收入不到1万元,收益比去年减少近50%。
桐乡花神丝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蚕茧价格回落幅度之大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明显的一次,其中因素也是由多方面构成的。
从小环境来看,今年是近年来蚕茧饲养条件最恶劣的一年,嘉湖地区在蚕茧生产关键时刻遭遇高温影响,造成了该区域蚕茧质量的严重下降,以丝茧质量标准中解舒指标为例,今年嘉湖地区蚕茧的解舒指标仅为45%,远低于丝厂能够生产的55%的指标,该区域的蚕茧已经不再被加工企业看好。小环境中因质量因素带来的茧价低走,桐乡的蚕桑生产也难逃厄运。
而从大环境蚕茧的终端产品出口价格来看,白厂丝出口价格从去年每吨34万元的历史最高价,经过几番大起大落后跌至目前的17万元,下跌的原因是国家推行的“东桑西移”政策激活了西部农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蚕桑发展的全国性快速增长打破了供求稳定线70万吨的标准,今年的全国蚕茧产量突破了80万吨,供大于求的现状直接影响了茧价。同时,人民币增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均对主要依赖出口的丝绸行业带来了冲击。上述因素造成了蚕茧价格的下跌。
对于我市传统的蚕桑业,无论气候还是国际行情都是客观因素,无法规避。但在这大幅度调整价格的背后,作为广大蚕农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又该如何应对?
业内人士指出,3年至5年一个价格周期已经成为蚕茧产业发展的潜在规律。如何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生产经营的决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至于目前的蚕茧价格是否已经到了周期性的低谷,业内尚无定论。从目前的收购价格来看,明年茧价走低的现状将有可能“刹车”。同时,相关专家指出,茧价下跌其实在蚕茧生产前已见迹象,建立由非蚕茧经营单位发布的价格预警信息来指导农民生产极其重要。更有蚕桑界人士表示,由于桐乡蚕桑生产的环境条件较优越,蚕桑的生产量较大。因此,在经营者与蚕农间建立相应的质量价格评价体系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