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作为市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上个月我市又新开通了8路、9路和10路三条公交线路,给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农民出行带来了方便。
11月20日上午8时,梧桐街道城东村城盛小区失地农民姚美芬,吃过早饭和邻居一起悠闲地来到小区南面新开通的8路公交站点等车。“今天家里没什么事情,想去市中心转转,现在出门,10多分钟一趟车,坐车不挤、公路平、车不颠、座位还挺舒适。最近市里又开通了3条公交线路,我们出门和城里人一样方便舒适。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我们老人也赶赶年轻人的新潮。”姚美芬的话里无不透露着住进新村后的满足感。
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
姚美芬回忆说,2003年还没有住进新村之前,买菜、买生活用品,像她这样五六十岁的老人,要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或是三轮车去市中心购买。以前村里的道路大多是石子路、泥路,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最麻烦的还是农忙时节里,秧苗、稻谷等都要靠板车拉进拉出,但是由于道路狭小,两辆板车一旦“照面”,人就得累上半个小时,得先把其中一辆车上的农作物卸下,再由好几个人将空车“驼”过去……想想以前的生活,姚美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除了要去市中心购买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外,她每天在田地与家里,去市中心逛街购物对她来说,成了奢侈的想法。
“难以想像的是,我们这样的老农民还能赶上好时代,出门公交车就在家门口,60岁至70岁的老人可以买半票,70岁以上免费乘坐。”姚美芬说,“懒人”还可以打个电话,让出租车开到家门口。“骑车没有步行快、晴灰雨泥行人稀”的出行难问题对失地农民来说已成为往事。像城盛小区,东边有7路公交车站点,离这个站点不足200米处又有一个8路公交车站点,城市交通让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感受到了住在城里的便捷。
失地农民也买上了私家车
目前,梧桐街道东方红村已有9个村民小组350多户农户住进了农民新村,脱离了“农民身份”,还未征迁的250户农户也都盼着住进新房。东方红村村委会主任夏金标说,老村距离现在的新村,近的有1公里路程,远的达5公里,对老村的农民来说,到市区购物远远没有新村农民那么便利。很多年轻一点的村民都是骑摩托车、助动车去上班或去市区购物、办事,而老年人大部分依靠三轮车、自行车出门。据夏金标介绍,村里几户经济比较宽裕的失地农民住进新村后,看到道路、交通这么好,马上购置了私家车,成了有车一族。
东方小区失地农民老朱搬进新村后一个月左右,就迫不及待买了一辆普桑轿车。他说,老村道路狭小,不得已才“熬”到现在买车,像他这样造了新房之后手头还有闲钱的,如今都已经买了私家车,不过这部分人平时大多做点小生意。
安全意识淡薄,出行安全隐患多
马路变宽阔了,出门变方便了,但部分失地农民却没有因车辆增多、速度变快而提高自己的安全出行意识。在文华路旁边的环南小区采访时,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失地农民小张说,失地农民虽然身份变了,但自我保护意识却一点也没改变,骑摩托车不带头盔、看见红灯乱闯的现象屡有发生。
小张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人群主要是两类人,一是老年人,二是年轻人。对刚住进新村的老年人来说,一辈子都住在农村,由于家务、农活的束缚,难得到城里走走看看,现在他们住到了市区,便迫切想出去走走看看,然而老年人毕竟文化程度低、受安全教育少,他们在行走或骑车时,一般都不怎么看过往车辆,乱穿马路、结伴并行的人非常多。而20多岁的年轻人,在农村时根本没想到骑摩托车要带头盔,有时碰到交警部门整治,他们一看到前面有交警”,马上掉转车头抄小路一溜烟跑了。很多人甚至连驾驶证、行驶证都没有,仍然每天快速在道路上“飞奔”。小张说,住到城里后,部分像他这样喜欢刺激的年轻人,白天不敢闯红灯,一到深夜10时以后,他们就带着女友在环城、绕城路上飚车,遇到红灯照样闯过去,时速都在80公里以上。
据了解,今年10月24日新开通的3条公交线路,有效地缓解了我市城东、城西和城南三地居民的出行难问题。根据我市城市公交线路规划,2008年我市将再增加4条公交线路,到2010年城市公交线路将延伸连接到凤鸣、龙翔和濮院,惠及更多群众。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成了城里人之后享受到了城市交通所带来的便捷,然而硬件设施上去了,失地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还很淡薄,如何让这部分人在出行方便后提升安全意识以保障自身的安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