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后,由于中央养猪惠民政策的及时出台,藤县的养猪业走出了低谷,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
藤县藤州镇潭东村的李庆珍养猪多年,今年上半年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影响,她亏了本;正在她犹豫着是否继续养猪的时候,技术人员把国家的养猪政策告诉了她,坚定了她养猪的信心。不久前,她领到了2000元的能繁母猪补贴,接着出栏30多头肉猪,价格很理想,赚了14000多元,心里甜滋滋的。8月初,李庆珍又扩大了养殖规模,投资50多万元,新建一个2000平方米的养猪场,准备增养65头母猪进行自繁自养,今年11月下旬养猪场可建成投入使用。
和李庆珍一样,藤县一些养殖大户的养猪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筹划着进行恢复性生产或者扩大再生产。截至9月,藤县全县存栏能繁母猪20702头,其中7、8两个月共增加后备母猪4878头,比6月能繁母猪存栏总数增长30.8%。
尽管养猪业走出了低谷,能繁母猪和肉猪的存栏量也在较快增长,肉猪的收购价逐渐下降,但市场猪肉的价格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得到下降;那么,养猪是否赚钱?养猪户是否真正笑起来了呢?
笔者来到塘步镇古祀村养殖大户刘庆基家中采访,“农户现在养猪赚不了什么钱。”他说:“以农民单家独户养两三头猪为例,现在饲料那么贵,单饲料就够他们受的,买一包50公斤的饲料要150元钱;而我栏里正常养有600多头猪,每年出栏生猪4000多头,饲料都是按自己配方批发回来的,每50公斤至少节约10元钱。农户有的是购买猪花饲养的,经中间这一周折,成本又要比自繁自养多花几十元。出售生猪的时候我是统一出栏,节省了运费和人工。大致一算,我养一头猪比农户养的要多赚150元,在生猪价钱最低的时候我每头猪还可以赚50元,而农户是在亏本经营了。这样一来,谁还会养猪呢?”刘庆基头头是道地和笔者算起了两种不同养猪模式的经济账。
“现在我们村几乎都没有人敢养猪了,500元一头猪花,负担不轻啊。尽管现在猪的价钱是高,到我们的猪养大了价钱又如何?”塘步镇大罗村支书莫军说出了大家心里的担忧。今年的疫病,对大罗村的养猪业打击很大,病死的猪超过了存栏的一半,且以猪花和母猪居多,有的母猪虽然没有死,却因此流产了。现在该村基本没有猪花销售。冲着国家的补贴,有的村民想养后备母猪,但那都是外地运来销售的,运来的不多,购买的农户更少。而想养肉猪的人更多的是在观望。
“养猪如果不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根本没有什么钱赚。规模化经营一可以节约成本,二有利于防疫,三方便管理节省人力。”有着10年养猪经验的刘庆基说。
由于养殖场能自繁自养,有较强的存栏量和自我调配能力,疫病发生时虽然遭受损失,但当疫情基本稳定下来后,这些猪场一方面能及时补充存栏母猪和肉猪,一方面看准市场肉猪价高的时机,出售肉猪,把损失补回来。而生猪散养户的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去年底,平福镇一农户杀了三头猪卖给肉商,肉商剔还了部分下等肉外还把税也转嫁给农户,结果这农户每头猪多亏了70多元。”藤县畜禽屠宰办公室负责人覃铭华举例说。“这在农村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且都是发生在散养户。”
相关人士表示,在未来几年内,普遍推广规模化养殖显然还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广大农村散养户的积极性就显得很重要了。此外,为防止坑农伤农事件的发生,应对肉商进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教育,奖励诚信户,提高失信成本;工商部门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当然,物价部门在这方面也应有所作为,可根据利润比率,出台最高限价。
规模养殖户由于实行统一出栏,相对散养户,不仅在防疫上有优势,而且因为数量多,方便运输,所以在价格上也有优势。鉴于此,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生猪自由交易市场,解决有市无场的问题,让散户的生猪进入市场,方便客商集中收购,形成数量优势,解决销售难的瓶颈问题。只有在生猪的生产、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给足料”,生猪生产才能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养猪农户才会真正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