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本报刊登的《市区弥漫不明气味 原是焚烧秸秆所致》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反响。市民王小姐的质问具有一定代表性:“没有人否认焚烧秸秆的危害,秸秆还田也说了好几年,但秸秆焚烧还是一年又一年。在政府一再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记者走访了梧桐街道、河山镇等地,随处可见秸秆焚烧后乌黑的田块,其中有些正在焚烧的草堆,旁边就是高压电线铁架,而焚烧现场又无人看管,十分危险。梧桐街道钱林村一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家里都有了燃气灶,秸秆作柴火使用的机会少了。而秸秆堆在田里又影响冬种,索性烧了,还能改良土壤有机质。“一烧了之”对于农户而言,不但方便,而且降低成本,一举两得。
但据了解,每焚烧一亩田的秸秆就会流失1.8公斤的氮、0.7公斤的磷、4.2公斤的钾和大量有机质,而且稻草灰养分低,基本起不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对于农村普遍焚烧秸秆的现象,国家2000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相关部门表示,造成空气污染的秸秆焚烧,绝大多数并不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所以很难用行政手段加以规范,更不可能对农民进行“罚款”,只能加强宣传和巡查力度,保障重点区域的安全。要想彻底禁烧秸秆,还是要为消化秸秆找一条好出路。
农经人员说,桐乡每年14万吨晚稻秸秆的利用率不足50%,其中一部分仍用作家庭引火,养蚕的农户也会将晒干后的秸秆用作结茧的蔟具。在乌镇等地,秸秆大部分被养鸭户回收用作鸭棚垫料,种春花的农户则将部分秸秆用于作物的覆盖。而剩下7万多吨秸秆基本都是被农户焚烧掉。对此,农经人员大呼可惜,近年来,我市土壤肥力土质呈下滑趋势,而秸秆还田是公认的改良土壤的最佳方式,但真正响应的农户却不多,秸秆还田率不足30%。
农经人员分析秸秆还田率低最主要还是农民意识不强,秸秆还田显性效果差,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真正改良土质,提高产量。而农户也因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会选择放弃。另外,每亩一二十元的秸秆粉碎成本也让不少农户觉得划不来。河山镇河山村的徐根生却尝到了秸秆还田的甜头,他种粮已有9个年头了,每年他都坚持将秸秆粉碎还田,现在他种植的晚稻产量质量都明显优于其他农户。
为提高秸秆的利用率,相关部门多次尝试秸秆综合利用,但研发推广的道路困难重重。去年,农经部门在河山镇石栏桥村和梧桐街道同心村推广秸秆气化炉,由于使用条件上的“苛刻”,如一天必须保证使用三次,36小时不熄火等,推广工作半途“夭折”;也有一些饲料加工企业正在研究秸秆氨化用作动物饲料,但试验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