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农村,随处可见五个一簇,六个一堆的农家妇女一边谈笑,一边飞针走线绣花串珠,经她们巧手点缀的服饰衣帽,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
这两天,河山镇堰头村的村民杨贵英特别开心,那些由她绣上“鸳鸯戏水”图案的晚礼服漂洋过海销往了美国。这位年逾七旬的农家妇女说:“想不到姑娘时学的手艺,现在还能大派用出。”
依靠一双巧手、一枚小钢针,一缕麻纱,一串亮珠,我市从事来料绣花加工的农村妇女将平常的针线活做成了一个美丽产业,各类针织毛衫、丝绸制品经“画龙点睛”后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越来越多的农家妇女成为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绣女”,不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绣花村”。
每天,在堰头村董利红家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总是热热闹闹,几位农家妇女围坐在圆桌旁,彩色的纱线在指间穿梭,几番飞针,一朵清雅简洁的茶花便“盛开”在衣领上。“这是最基本的图案,用不着印图纸的。”董利红告诉记者,她定期从濮院、练市等地的毛衫企业拿一些服装回来加工。两年来,从董利红这里出去的绣花加工服装有20多万件,为当地妇女创收10多万元。
随着我市针纺织产品向多样化、国际化发展,一些服装企业的外贸产品越来越需要手工绣花加工。于是,像董利红这样在家中开设服装绣花加工点的“女经纪人”应运而生,她们把需要再加工的半成品服装从各企业“搜罗”过来,分包给当地妇女代加工,再按件付薪,一般每件在一二十元,图案复杂的则要100多元。
“虽说现在有电脑绣花机,但外国人感觉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太死板,而且很多复杂花纹电脑绣花机根本完成不了,他们更青睐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女红。”河山一外贸服装企业老板说,每个国家对服装加工的要求也不一样,像之前一批日本和服单子,主要由几片大块料衔接起来,但接缝处不能看到明线,每针之间距离不能超过1厘米,这是需要非常深的绣花功夫的。细活出效益,手工绣花的附加效益也不可小觑,像一件普通的羊毛衫卖200多元,经过简单点缀后,起码得卖300多元。
河山镇石栏桥村服装绣花加工点的袁爱仙说:“现在很多外贸企业委托的服装不规定图样,由我们自己掌握,所以现在国际上流行什么图案,我们都必须知道。”前两年流行色彩对比强烈的大图案,现在则是绣满珠片的服装比较受欢迎,袁爱仙还将具有民族寓意的图腾图案绣进服装,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
这批“绣女”队伍中大部分是在家务农的中老年妇女。“年轻时跟上辈学过点女红,现在又重新拾起这门手艺,赚点外快。”“绣女”邱根萍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市从事服装来料加工的“女经纪人”有70多位,参与绣花串珠的农家妇女有6000多人,年创收4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