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大丰:村里来了穿警服的“
  • 温岭:工资“谈判”让劳资
  • 江都:重环保婉拒一2亿元
  • 新沂:“暖心工程”办到百
  • 东乡: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 修武:生态之花朵朵开
  • 天池湖面面积缩小3%
    天池湖面面积缩小3%
    赣江水位创历史最低
    赣江水位创历史最低
    国内首座隐形公厕
    国内首座隐形公厕
    英国圣诞老人学校开课
    英国圣诞老人学校开课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平阳:木偶戏如何做到“容颜不老”

      11月10日、11日,市东南剧院的“周末剧场”上演了平阳提线木偶剧。《神琴飞进大森林》、《雁荡小神鹰》等儿童剧,还限量推出亲子家庭套票,让更多老百姓认识了这一民间绝活。这是平阳木偶戏继进校园、下农村、入社区之后,初次尝试以进剧院售票形式的上演。有关专家称,这一做法,是民间艺术通过市场化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是濒危绝活找到生存出路的一种途径。

      10年只招10名学员——

      艺人队伍青黄不接

      平阳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提线木偶为主,人偶、杖头、布袋木偶为辅,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平阳县内还活跃着100多个木偶剧团,表演处处可见。尤其是该县麻步镇的许仁都等木偶戏演员,于1919年创办的“平阳县乐声社傀儡公班”,名声鹊起,受各地群众欢迎。后由于种种原因,社团被迫解散,直到1978年,平阳县政府决定恢复成立“平阳县木偶剧团”,调回流散的木偶老艺人,同时招收一批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学员,但此时的木偶戏已开始走下坡路,人才严重流失。

      为传承和保护木偶戏,仅剩的七八位艺人,来到台州玉环承包茶场,边种茶边表演,以维持木偶戏的生存。他们大胆革新,将剧中人物设计得夸张又有性格,灯光、布景全新设计,使木偶戏舞台有层次、有意境,在一次次展演中,不断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认可。1996年,经文化部门同意,木偶剧团招来10名学生,补充队伍。2000年,艺人们还有了固定的排演场所。“从上次招生到现在已有10年多了,本来这两年都需要招生,但一直没人愿意加入,我们这一批人也都快到退休年龄,艺人队伍青黄不接。”该县木偶剧团团长林宣永无奈地说。

      剧目造型创新——

      改革扩大影响力

      木偶戏题材广泛,传统的木偶戏剧目大多由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爱情小说等改编,内容有天上人间、上下五千年、鸟兽禽虫、虾兵蟹将等五花八门,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断桥》等传统剧目曾盛行一时。于是,木偶戏常常被庙会借以娱神,甚至用于法事、巫术等民间宗教信仰活动。

      平阳木偶戏属于古老的民间戏剧,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为了生存与发展,它必须适应传统的民间习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近些年,针对木偶戏深受儿童喜爱这一特点,艺人们配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及爱国主义教育,排演了《东海小哨兵》、《老猴与小猴》、《时针飞转》、《神奇的雀翎》、《黑猫与白猫》等现代儿童题材剧目。为配合剧目需要,木偶角色的刻画也与过去截然不同。由最初的生、旦、净、末、丑几个固定模式发展到如今的创意造型,偶人和道具雕刻也注入新工艺、新制作,甚至加入抽象的卡通,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要。如儿童话剧中多了大受小朋友喜爱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角色,以及飞机、坦克、火箭、飞船等道具。以环保为题材的木偶儿童剧《蓝星星之歌》等,不但在国内打响,还出演国际木偶节。

      让木偶戏生存发展——

      开拓市场前景无限

      2004年开始,平阳木偶剧团带着排演的儿童剧走进校园,进一步开拓儿童观众的市场,一年下来,完成了出演125场的任务。然而,由于收费的局限,演出收支不平衡,演出范围也仅限于平阳、苍南两地的部分学校。

      去年,该剧团开始尝试文艺下乡,将木偶戏带入农村,送进社区。“今年10月18日在萧江胜利社区演了一场,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观众围得满满,很多老人都说已经有20多年没看到这么精彩的木偶表演了。”群众的欢迎,让出身平阳木偶戏世家的副团长卓晓军感到一丝欣慰,却又有些担忧,“单凭在农村、社区、校园表演,远远不够维持木偶戏的生存开支。”原来,排一出木偶剧从剧本、导演、造型设计、刀具加工到服装、舞美、灯光等一系列创作,小戏需要经费30多万元,大戏则需要耗资百万元,用期需要半年至一年。

      可见,如此大成本打造的木偶剧,单靠政府扶持拨款远远不够,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戏养戏”才是硬道理。木偶戏艺人们正期盼:以售票的形式进剧院、大型演出广场等公众场合,打开观众市场,以收益来制作更出色的木偶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创新,让平阳木偶戏焕发了青春。但要让它容颜不老,还得靠市场。平阳县文化馆副馆长郑金开说,要传承和发展民间文艺,最重要的是要市场化运作,让古老传承产生效益,有了市场,才能维持生计,才具备条件将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才能对民间艺术进行有效地保护。而民间艺术的市场怎么找?应该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时代结合起来,设计出当代的民间艺术品,让民间艺术品烙上时代的印痕,藉此延续其生命力。
    来源: 温州日报 作者: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