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文成:企业“成长”日志折
  • 宁海:树立忧患意识谋发展
  • 凤阳:双孢菇产业托起"废
  • 金坛:“文化小康工程”农
  • 武进:为50万“新市民”
  • 丹徒:农民初尝土地股份合
  • 一战遇难水手婚戒
    一战遇难水手婚戒
    “恐怖鱼头”
    “恐怖鱼头”
    学习十七大精神
    学习十七大精神
    伦敦东部发生严重火灾
    伦敦东部发生严重火灾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盱眙:荒山成了“香馍馍”

      去盱眙采访,县里的同志介绍,继2005年当地采石大户季厚礼承包2.5万亩玉皇山30年开发经营权以来,盱眙正掀起一股荒山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南京葛庆华承包了仇集龙头山2万多亩荒山;来自宿迁的汤友芝买断了五林山及周边3000亩荒山30年经营权,发展经济林和绿色养殖;盱城新华的500亩荒地、桂五镇宝山头3000亩荒山被浙江老板承包了去;古桑乡的张北山、王店乡的3000亩荒山也陆续被本地人承包……

      荒山何以成了“香馍馍”?

      “这是我们的苗木基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雪松、香樟、桂花、银杏,几百亩呢,山上用不了就上市场。”汽车一拐进盱眙县河桥镇玉皇山的“地界”,视野里的树木变得很有章法起来。

      上到山顶,季厚礼说下车走走吧:路边的银杏树300多元一棵,嫁接过了,明年就能挂果;这片意杨林今年冬天种油菜,油菜熟了,树也大了,菜秆子翻过来肥土;那是今年刚种的葡萄,才半年就爬上了架,多亏引来淮河水,龙头一开就能浇个透,明年滴灌的管子铺好,更经济;后面是百亩桃园、梨园,春天来赏花吧,果园都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还有草莓、西瓜、冬枣等,将来一年四季有花看有果吃;这里先随便种了些辣椒,以后林间都可以套种杂粮和经济作物,我们改良土壤用的都是农家肥,真正无公害;山坳里那是养鸡场,蓄水塘里养了鱼……

      祖祖辈辈生活在玉皇山下的季厚礼比谁都知道玉皇山的“底细”:这是一座天生的荒山:薄薄的土层裹着无数的玄武岩“石蛋”,再大的雨三天就漏光,杂草都长不盛,刚冒点绿又被牛羊啃光;山上甚至没棵像样的树,政府组织栽种,“春种夏黄,冬天塞进了炉火膛”。

      要改造这样的荒山就要让它脱胎换骨,刨除石头,改良土壤,解决水源,然后才谈得上挖坑种树。承包3年来,季厚礼已经投入了他采石10年积累的3000万元利润,改造面积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推进。但老季说,是政府的支持让我原定十年的绿化计划缩短到了五年。

      盱眙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陈奋远告诉记者,盱眙有16万亩荒山。“九五”、“十五”期间,虽然每年都有拨款用于丘陵山区的水土保持,但分摊下来数量很少,更重要的是机制不灵活,缺乏后期管理,收效低微。“十一五”开始,省里加大了投入,也改变了丘陵改造的内容和机制,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方向,强调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私人投资改造。盱眙还对扶贫、农业、林业、畜牧等支农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资源重点扶持,以提高开发水平。

      县里不仅把玉皇山的开发纳入了丘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财政资金资助,更为山区开发出谋出力:在水利部门的协助下,老季建设了引淮机站,铺设了6公里管道,终于在今年入夏前彻底解决了玉皇山的灌溉水源问题;县里还积极地为玉皇山与省农科院牵线搭桥,促成双方长期技术合作,专家们制定了详细的土壤改造、品种规划方案,加上精心管理,创造了荒山栽植苗木成活率98%的奇迹,并建立了十几个新品种示范基地。

      这一模式激发了业主开发荒山的积极性。“想来承包荒山的个人真不少,本地的、外地的都有。”可陈奋远如今却“拿起了乔”:“我们不会随便批了,最近还打回了好几个,首先要仔细考查项目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全县的规划,要论证项目的特色和市场前景,不搞重复建设,还要算算能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多少效益。荒山,那也是资源!”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作者: 通讯员 张承东 刘凯 实习生 唐奕 记者 廖卉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