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平江: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 淮阴:推行干部任前“实绩
  • 启东:特困病人住进“惠民
  • 海门:普新村里民为大
  • 沂水:管好农民"保命钱"
  • 沭阳:设立全民创业发展基
  • 学生时装作品竞艳
    学生时装作品竞艳
    “世界小姐”拜佛祈福
    “世界小姐”拜佛祈福
    昂贵面包圈1000美元
    昂贵面包圈1000美
    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高淳:高效农业推广中的政府行为

      高淳县固城镇九龙村农民杨爱国见到记者时,喜滋滋地说:“今年我种的蘑菇面积又扩大了,新建了一个菇棚,大半年下来,毛利超过15万元。我们村是丘陵地带,过去只种点山芋等,每亩利润只有几百元。引进蘑菇栽培后,村里人一看,原来利润可以这么高!大家都培植蘑菇了,如今,全村蘑菇栽培面积已达300万平方尺。如果计算每亩纯利润,超过2万元!”

      记者见到高淳县东坝镇叙同村农民高山虎时,他正在忙着给30亩竹林覆盖砻糠。“我一共承包了50亩丘陵山地,都种上了早园竹,其中20亩竹子前几年就进入收获期了,每亩纯利润达到5000元。这30亩竹林今年底明年初也要进入收获期,上了砻糠给竹子保暖,明年春节前后我就等着数钞票啦。”

      在高淳县田间地头记者听到农民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决定搞这些高效农业前,都由政府部门引导给我们看。我们一看能赚钱,就毫不怀疑地搞起来了。

      “确实,蘑菇、早园竹、螃蟹、双低油菜等,都不是高淳传统农产品,而是从外地‘借’来的。在‘借’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淳县委书记刘以安说,“由政府引导、让农民积极投身到高效农业、实现增收目的,是高淳县这些年来行之有效的改善民生的方式。”

      高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孔德华向记者介绍了该县发展高效农业、改善民生中的“政府行为”:现在,全县早园竹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原来荒凉的丘陵岗坡地带完全利用起来了,早园竹成为高淳农民的富民产业,而这仅仅用了四五年时间。“当年,有位从浙江德清县嫁过来的女子,带来了一些早园竹种苗,几年后,我们发现早园竹的收益非常高,政府就组织了一批农民到德清参观,并由政府出资购买了种苗让农民引种。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政府部门多次组织农民到德清取经,并邀请那里的种植能手到高淳现场指导,所有费用由政府负担,这才有了目前的种植规模。”

      孔德华还说到两个关于种子的故事:几年前,由政府出资,花了1.5万元从苏州购了一头苏太猪公猪和几头母猪,还花了5万元从武汉中国油料研究所买了5斤双低油菜的种子。当时有人不理解,认为政府部门花这么多钱做这事干吗。种子(苗)引进后,县里组织有关专家推广,现在,全县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利润比传统油菜高30%;苏太猪的年养殖规模已达38万头,利润也比以前养的品种高30%。“政府在引进良种并进行推广时是‘亏本’的,但农民从中得到了大实惠。”

      现在高淳螃蟹全国知名了,而在这一产业发展的背后,“政府行为”起了很大作用:由政府出面、出资,一次次聘请中国第二湖泊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前来讲课,所有听课的农民不但完全免费,政府还为他们免费提供午餐。请来中国油料研究所专家讲双低油菜种植技术、请来福建专家讲蘑菇栽培技术等等,无一不是政府“埋单”。“很多时候,一家一户农民不能做到的事情,需要政府出面来解决,比如请专家,比如办螃蟹节、蘑菇栽培论坛等。政府在这上面花了很多财力,但是富民产业培育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生活改善了。政府做这种‘亏本买卖’是很值得的。”孔德华说。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作者: 记者 朱新法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