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6日)上午,福建建瓯、浙江龙游、广东怀集、广西兴安、江西宜丰等30个“中国竹乡”的有关领导共聚安吉,将签署《中国竹乡合作发展宣言》,承诺按照“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竹乡关系新模式;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竹乡新面貌。
据了解,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命名30个“中国竹乡”,这既是对竹乡依托竹资源发展竹产业、提升竹经济的肯定,也是推动竹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领军竹业、携手并进、共谋发展是竹乡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赋予竹乡的共同责任。
做好中国竹乡的“领头羊”
近年来,安吉依托万亩山林万亩金的竹业发展优势,着力科技创优、自主创新,在提升竹产业附加值的同时,延伸产业链,利用竹林景观、竹林生态、竹林文化,大力发展景观经济,既提升了竹林的综合效益,也创造了生态经济的新亮点。
面对可喜的成绩,安吉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锐意进取、主动出击,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以此次竹文化节为契机,安吉向30个“中国竹乡”抛去“橄榄枝”,以竹为媒,共聚竹乡。有人称《中国竹乡合作发展宣言》为“安吉宣言”,虽然未必妥贴,却清晰显现出安吉竹产业在“中国竹乡”中的龙头老大地位;也有人说:“要将30个竹乡的有关领导共邀至安吉,不是件容易的事。”的确,没有产业为依托、没有产值为动力、没有产品为保障,谁又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呢?
早在30个竹乡的有关领导抵达安吉之前,记者就签署“安吉宣言”一事电话采访了他们。安徽广德县林业局局长张勇国是“安吉宣言”的签约者之一。张勇国告诉记者,广德县从2002年正式开始发展竹产业,起步较晚且集中发展二产加工业,因此安吉一直是广德取经之地。今年4月,张勇国前来考察,在天荒坪镇的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看到,水电灌溉上了山、路修到了山中竹边,以及现代化的虫害防治措施,这一幕幕场景让他震撼不已,细细调研之后把经验带回了广德。他告诉记者,此次安吉之行依然让他充满期待,除了取经外,更希望找到两县之间友好合作的机会。
同样,福建永安市林业局副局长黎录松也表达了对安吉之行的期待。两个月前,黎录松一行考察了安吉,他对安吉以竹为依托的休闲旅游业发展尤感兴趣,从“大竹海”到“竹博园”,一路看来,惊喜连连。他告诉记者:“安吉的确是竹业的龙头老大,永安的差距比较大,我们要借鉴安吉经验,不仅在竹的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更要加快步伐发展三产。”
迅速发展的竹产业已经成为安吉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据了解,安吉每年接待国际国内培训参观考察达1万人次。安吉县林业局陈局长告诉记者,竹林培育、竹加工、休闲经济和企业科研发展都是参观考察团的热门研究课题。
扩张竹乡发展的“腹地”
“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产业共同发展”一直是安吉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愿望,为此,安吉县先后举办过竹业走向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意性(竹玩具)活动、首届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赛等活动,在推动中国竹业合作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安吉县还充分利用资源培育和加工技术的优势,通过与外省、县合作建设原料基地、开办竹木加工企业,共同发展竹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50余家企业、3000余人活跃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省合作开发竹产业,直接建立原料基地50万余亩,辐射带动全国300万亩竹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今年50岁的安吉晓墅人潘元德8年前在福建省建瓯市创办了“闽芝竹产品有限公司”,潘先生早年在晓墅经营笋加工,于1996年到建瓯市办了笋加工厂。3年后,他抓住了竹地板市场。由于建瓯市毛竹资源丰富,而竹加工业却相对滞后,于是他由笋加工转产为竹地板加工,将主营的半成品销往安吉某公司,精加工后出口。全国各地像潘元德这样的人很多,虽然人在他乡却守望同一片竹海,奋力打造日渐繁荣的竹产业。
打造竹乡一体的“大竹海”
30个竹乡聚首安吉,为了中国竹业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庄严宣告: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开放有序的竹业市场,建立贸易争端协调机制,依法诚信、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并且支持发展竹产品龙头市场,重视发挥其集聚辐射作用,发挥优势、抱团运作、提高整体竞争力,合力打造引领世界竹业经济。
其次,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研究解决提升竹产业水平关键问题的同时,集成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建立各类竹业科技示范园区,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并且健全乡镇竹业科技咨询服务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竹产业集约化经营、信息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然后,注重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提升竹产业化水平。同时,构筑富有活力的合作机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树立竹乡一体的大竹乡观念。“中国竹乡”应该增加信任、共同宣传,全面提高竹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