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隆安:驻村指导员“三抓三
  • 兴化:让百姓享受文化建设
  • 上虞:企业与欧盟企业“面
  • 丹阳:与东海劳务合作全面
  • 吴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桑蚕
  • 富川:五万农民转型当“产
  • 新型旅游观光车亮相
    新型旅游观光车亮相
    泰国赛水牛
    泰国赛水牛
    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扬州开通“水上公交”
    扬州开通“水上公交”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泗阳:丁家沟拆迁农民真情说“变迁”

      [背景回放] 2003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苏北“工业化”的要求,泗阳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开发区东工业园区建设,涉及众兴镇丁家沟、刘集圩等村土地6077亩,拆迁户818户。2003年,丁家沟碾东、碾西两组部分农民,因拆迁安置等问题多次上访,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2003年下半年起,省委主要领导先后3次到丁家沟村调研,要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善待百姓、造福百姓”。3年多来,当地党委政府全力实施“让失居者得住房、让失业者得岗位、让失地者得保障”的“三得工程”,把握了“发展经济与善待百姓”的平衡点。   

      “我们住上楼房了”

      时间:10月19日下午3时许。

      地点:丁家沟村碾东组村民丁成家。

      现年67岁的丁成,全家8口人,住房相当宽敞:一幢带院子的2层楼,楼上楼下12个房间,建筑面积480平方米。这位曾为拆迁补偿问题越级上访的老农告诉记者:“组里的所有拆迁户跟我们家一样,全部住上楼房了。”

      回想土地被征用前过的日子,丁成的声音有点潮湿:“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强好多倍了。”丁成说,拆迁前,他家住的是土墙瓦面的农村老式平房,房龄已有20年,一下大雨就漏。家里9亩田,一年忙下来,不够一年开支。由于穷,两个儿子都成了大龄青年:快30岁了还找不到对象。2003年碰上征地拆迁,靠拆迁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政府补贴建起了现在这幢楼。房子“鸟枪换炮”后,家里最大的变化是两个儿子先后找到媳妇。现在,大儿子、大儿媳在工业园区开饭店,二儿子和二儿媳开了一段时间理发店,准备“转业”另谋高就。大半辈子都是靠土地吃饭、曾为离开土地而“闹腾”的丁成,今昔对比后跟记者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是开发区给我们农民带来的好处多!”

      截至今年9月底,丁家沟、刘集圩拆迁农民已在政府关心帮助下,先后建起了709幢统一规划设计的二层小楼,这些新建的小楼连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安居图”。

      “村里的劳动力都到企业上班或自己创业了”

      时间:10月20日上午10点。

      地点:泗阳最大的照明企业车间。

      29岁的丁玉果身着天蓝色工作服,正动作麻利地焊接灯管。小丁原本是碾东组一个普通农民。征地拆迁后,他家不仅住房“升级换代”,住进被戏称为“乡间别墅”的楼房,生存方式也跟原来大不一样:原先只能守着几亩薄田的丁玉果,“摇身一变”成了泗阳最大的灯具生产企业——勇仕照明的一名技术工人,月收入2000多元;先前主要在家里“上班”的妻子,与他“比翼双飞”,也在勇仕照明上班,月工资1400元左右。在“家门口”上班,既不影响赚钱,下班后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丁前尧告诉记者,碾东、碾西两个组共有430多口人,征地拆迁后70%的劳动力在园区企业上班,15%的人灵活赚钱或自主创业,另有15%的人在外打工。2006年,碾东、碾西组农民人均纯收入4166元,比2003年净增1168元,大部分来自务工收入。碾东组村民丁杰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在泥土里“刨钱”,就是没有旱涝灾害,一年纯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元。现在,自己和妻子都在厂里上班。“凭良心讲,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丁杰很知足地说。

      目前,包括碾东、碾西组在内,开发区小区共安置拆迁农民1727户6191人,经培训60%在开发区企业务工,月收入多在800-1600元之间,多的2000多元;约400户自主创业,靠经营饭店、超市、理发店或木材加工、跑运输等三产服务创收;800户出租多余房屋,通过“房东经济”增收。

      “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时间:9月8日上午11时。

      地点:碾西组村民丁玉明家。


      踏进丁玉明家客厅,记者眼睛不禁一亮:客厅地面铺着白色镜面砖,四周镶着黑色贴脚线,看起来颇为协调、整洁;客厅里时尚的电视组合柜、冰箱、彩电、VCD、电话、饮水机等应有尽有,家里空调也装上了。听说记者从省城来,性格爽朗的丁玉明大爷呵呵笑道:“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65岁的丁玉明告诉记者,2003年拆迁时,他家承包地、自留地等加起来共补偿了25.5万元,房屋拆迁补偿3.9万元。新房楼上楼下共340平方米,抽水马桶、太阳能淋浴一应俱全。建房加装修费用共花去18万,余下的钱分给4个子女后,老两口还有5万元。

      老人家诙谐地形容拆迁前后的生活是“一个天,一个地”,老两口每月有“保障金”,加上子女每月“进贡”,已过上小康生活:“想吃什么吃什么。”

      现今的丁家沟村,仅轿车就已拥有30辆,摩托车超过800辆,移动电话超过2000部,一般的家用电器已经普及。村里的“夜生活”也丰富多彩,俨然如城里,村民们正悄然由农民向市民嬗变。

      推进“工业化”,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苏北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征地拆迁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否则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宿迁市委常委、泗阳县委书记侍鹏深有感触地说。

      侍鹏告诉记者,在对待拆迁农民利益问题上,泗阳曾走过一段弯路。最近3年多来,县委县政府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领导“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善待百姓”、“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工业化”进程中保障农民利益的新路子,大力实施“三得工程”。

      一是让失居者得住房。抓好安置房建设,先后规划了丁家沟小区、刘集圩小区和京西小区等。2003年以来,县政府共向开发区建设拆迁户足额发放土地占用补偿约2亿元,房屋拆迁补助2亿元。在丁家沟安置小区建设上,政府免费提供图纸,免费发放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等“三证”,负责小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县里还组织89名科级干部与丁家沟村民结对帮建,帮助每户贷款2万元,为每户争取省扶贫补助3000元,加上此前发放的户均4.2万元拆迁补偿费等,基本解决了每户安置建房资金。

      二是让失业者得岗位。县里采取“政府出资、统一培训、掌握技能、介绍就业”的方式,对失地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培训时间至少为3个月,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进入开发区企业就业。  

      三是让失地者得保障。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让失地农民进入专项社会保险系统,按月领取一定数量的保障金。

      “三得工程”统筹兼顾了征地拆迁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了“双赢”。一方面,征地拆迁农民生活质量普遍升级;另一方面,县“工业化”进程加速,新生的工业园区“长势喜人”。近3年来,县经济开发区由4平方公里扩张到目前的15.2平方公里,进区企业达420家,其中超10亿元项目7个,超亿元项目39个,近300家企业已投产,形成了纺织服装、精深木业、新电光源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就业4.45万人。全县工业企业税收增长中,60-70%来自开发区,新增就业岗位95 %以上都是在开发区。

      [记者感言]  丁家沟是苏北“工业化”进程中拆迁农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丁家沟的变迁启示: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善待百姓”的关系,发展不能以损害百姓利益为代价;加快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高度重视“利益和谐”,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共建。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作者: 记者 庾康 蒋廷玉 周静文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